用青春笔触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
更新于:2025-04-13 10:10:00

本文转自:包头日报

□记者 苗雨蔚

当下,民族团结的故事正以青春的笔触在昆都仑区生动书写,各族青少年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绘制着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团结“同心圆”。近年来,昆都仑区深入贯彻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积极创新活动形式,为青少年搭建起广阔的交流平台,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以研促学 厚植爱国情怀

以研促学,是昆都仑区推动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举措。各中小学整合资源,围绕红色教育、民族团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等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从北京、山东,到广州、井冈山,再到银肯塔拉沙漠,学生们的足迹遍布各地,在了解不同地区人文风情的同时,感受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

近日,昆区钢铁大街第四小学的少先队员走进内蒙古军区干部休养所,聆听93岁离休大校吴瑞祥的英雄事迹。六年级学生李阳激动地说:“听吴爷爷讲述那些战斗故事,仿佛穿越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让我深刻感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内科大实验学校的学生走进王若飞纪念馆,开展“缅怀先烈志 共铸中华魂”红色研学活动。“通过这次研学,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在他们心中播下了红色传承的种子。这种沉浸式的教育方式,比书本上的知识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带队老师说。

友谊大街第二十小学的少先队员走进固阳县秦长城研学基地,开启“探索秦迹长城 传承红色基因”的研学之旅。学生赵晓雨兴奋地说:“雄伟的秦长城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

包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的“走进特区 问道科技”冬季深圳研学活动,让学生们在异地实践中增长见识。学生家长刘女士感慨:“孩子参加完这次研学,整个人都变得更开朗了。不仅学到了很多科技知识,还结交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朋友,这样的活动真的非常有意义。”

下转04

上接01

据了解,2024年以来,昆区已组织开展14次研学活动,9所学校的500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研学活动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各族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昆区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心手相连 共绘成长画卷

山海不为远,各族青少年一家亲。昆区各学校积极与其他省市青少年开展结对子交流活动。通过开展结对合作、联谊联心、济困帮扶等活动,让学生们相互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昆区的少先队员们积极参与自治区少工委与贵州省少工委联合开展的“红领巾爱祖国——内蒙古、贵州省少先队员手拉手活动”。同学们走进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地见证神舟十九号直冲云霄、逐梦苍穹的壮观场面,并深刻感受到伟大的“航天精神”。

昆区钢铁大街第四小学与清华附小通过书信交流形式结对,一封封书信架起两地青少年的民族团结之桥,同学们在书信中共同成长、进步;包头市第九十六中学赴福建三明一中、上海罗甸中学进行文化、学业交流,两地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分享成长,促进交心交友、互学互鉴;包头市第九十五中学为甘肃尕集春雷小学、固阳县新城小学献上“新年爱心红包”,通过互助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扎根在各族学子心中。

“跨地区的交流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也增进了各族学生之间的友谊,为民族团结注入了新的活力。”包头市第九十五中学一位教师说。

体育促融 绽放青春友谊

昆区中小学生在各级各类体育赛事中积极参与,绽放青春友谊。在第十五届内蒙古全运会、包头市中小学生篮球锦标赛等赛事中,昆区学子屡获佳绩。

包头市第六中学田径队教练自豪地说:“我们的队员在赛场上奋力拼搏,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展现了各族青少年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精神面貌。通过体育赛事,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友谊也更加深厚。”

昆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钢铁大街第二小学校区作为我市首家少年警校,在“卫国戍边 强国有我”内蒙古少年军校大比武中,与12个盟市的队伍展开较量,斩获军事五项团体一等奖,并被自治区团委授予“标兵单位”称号。该校一名学生说:“参加这次比武,我们和其他盟市的队伍一起训练、比赛,大家相互学习、相互鼓励。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

每一次握手言欢、每一次知识分享、每一次赛场上并肩作战,都让孩子们强烈感受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情厚谊。如今,昆区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仍在续写,他们用青春的热情与活力,编织着民族团结的美好未来,也让民族团结的“同心圆”越画越大,越画越精彩。

“土蛋蛋”变形记
“土蛋蛋”变形记
2025-03-24 1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