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以及胃溃疡,这些顽固的老胃病常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胃息肉往往在治疗其他胃疾病时被意外发现,它其实是胃粘膜表面上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虽然大部分胃息肉是良性的,但若长期忽视,也有可能演变为恶性肿瘤。
山东的赵军,现年46岁,他在一家知名企业辛勤工作了十年,如今终于晋升为项目经理。然而随着职位的提升,他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不仅频繁地熬夜、应酬,还要时刻围绕着项目转。尽管这样,他的业绩却出人意表地大幅下滑。
2018年6月,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让赵军经常感觉腹部胀满,并且反复出现泛酸嗳气的情况。他的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偷偷为他安排了一次全面的体检。结果出来后不久,体检中心就打电话告诉他,胃镜检查在他的胃部发现了两枚直径为0.2-0.4cm的小胃息肉。尽管未见到糜烂或溃疡的迹象,医生依然建议他去大医院复查,以决定是否需要切除。
对手术本能抗拒的赵军上网查询后了解到,直径达到0.5-1.0cm以上的胃息肉,基底较宽且有症状及恶性变化的风险时,才需要考虑手术切除。由于他的息肉较小,他选择了保守疗法:戒烟戒酒,避免刺激性食物,并保持定期复查。这让他暂时放下心来,打算以后好好调整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但实际情况总不像计划中那么顺利。赵军的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连最基本的运动和规律饮食都难以保证。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开始大量摄入咖啡。
到了2018年10月,赵军突然感到上腹部刺痛并伴有难以描述的胀满感。奇怪的是,当他按摩腹部时,痛感会加剧。随后,他的食欲减退,每餐只能勉强吃一点点,且经常感到恶心想要呕吐。由于工作繁忙,他没有及时处理这些消化系统的小问题,直到连续多天发现自己排出了黑色粪便。
黑色的大便可能是因为摄入了含铁较高的食物如猪血、鸭血等,也可能是由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抗凝血药物所致。不过在赵军的情况下,这些可能因素都可以排除,唯一剩下的可能就是消化道出血了。
赵军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急忙前往医院就诊。胃镜检查显示他的胃体粘膜水肿,红白相间,可见到近六枚类似息肉样的隆起,最大的约0.8-1.0cm。活检结果显示增生性息肉,属于良性。
结合临床症状,医生诊断赵军患有浅表性胃炎,同时指出胃息肉表面已发生糜烂或溃疡,这是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得知赵军有大量饮用咖啡的习惯后,医生警告他,虽然咖啡中的咖啡因能刺激交感神经系统,但其内的刺激性物质也会增加胃粘膜的刺激,促使胃酸分泌增多。过多的胃酸会导致胃粘膜发炎、增生,形成息肉。
对于像赵军这样的胃息肉、胃炎、胃溃疡患者,应尽量避免摄入咖啡这类刺激性饮品。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考虑到他多发息肉和持续的炎症,建议进行胃息肉切除手术。
手术后,赵军深感息肉就像是一个潜伏的“定时炸弹”。出院前,医生特别提醒他注意定期复查和坚持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赵军牢记这次教训,回家后改吃清淡的饮食,并换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工作职位,戒烟戒酒,并偶尔通过跑步来锻炼身体。
三个月后的复查显示,赵军的整个消化道非常健康,没有复发的痕迹。于是,他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尽管后来因为偶尔感到腹部疼痛而没有再去医院检查。
2019年8月,赵军突然又食欲不振,对热腾腾的饭菜毫无胃口。原本以为是夏日炎热所致,直到某天凌晨突然被剧烈的腹痛惊醒,感觉自己的胃里像火烧一般。
他翻身尝试缓解痛楚,但疼痛愈发剧烈以至于无法忍受。同时,他的胃里翻江倒海般难受,终于忍不住在床头呕吐起来。妻子被动静惊醒,看到面色苍白的丈夫,急忙打了急救电话。
紧急CT检查发现赵军的胃窦处有一个占位性病变,疑似胃癌。这个打击如同晴天霹雳,赵军难以接受这一结果。他随后又接受了胃镜检查,结果令他的最后一丝侥幸心理破灭——胃镜显示:胃底部黏膜点状糜烂且有一个约2.6cm*1.8cm大小的溃疡性隆起病变,形态不规则。活检结果显示为胃鳞癌,且易出血。
赵军和他的妻子对这个噩耗感到绝望。面对即将到来的治疗,医生安慰他们,目前尚未发现转移,积极配合治疗还有希望。
然而赵军情绪崩溃了,哽咽着质问:“为什么偏偏是我?自从去年手术后我就一直在养胃,坚持锻炼、饮食清淡、作息规律,远离烟酒,一年来也没有息肉复发,甚至自我感觉身体状态极好。为什么我还是得了胃癌?”
“你在养胃吗?”医生警觉起来,如果赵军所言属实,那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发展成癌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其中必有其他原因。经过详细的询问,医生发现了问题所在。
医生摇头叹息:“这几年来很多胃病患者都喜欢用某种药物来‘养胃’。胃息肉的恶变并非无声无息,你日常服用的那种药物虽能稳定胃肠道,实则可能是加速息肉癌变的罪魁祸首!有过息肉病史的患者都应该少碰或者不碰它,否则,早晚会癌变的!”
赵军在复查之后出现了腹痛腹胀的情况,但他并没有选择及时就医,而是在网上自行购买了质子泵抑制剂(PPI)并长期使用。这种药物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但近年来却有滥用的趋势。许多人视其为治疗胃痛的灵丹妙药,甚至在无明显用药指征下过度使用。
PPI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减弱对G细胞的负反馈作用,从而导致血浆胃泌素浓度增加,引起高胃泌素血症。这种情况长期存在被认为是PPI增加胃癌风险的一个重要机制,它可以刺激ECL细胞增生,进而引发胃底腺息肉,甚至是胃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形成。
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还可能导致胃粘膜萎缩的加重,特别是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背景下,可能会进一步诱发肠上皮化生——这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
胃酸在胃粘膜中起着保护作用,适量的胃酸能够杀死进入胃部的细菌。而质子泵抑制剂的长期应用会改变胃内环境,导致低胃酸状态,削弱了这种保护作用,使胃更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的侵害,从而加速慢性炎症和胃息肉的发展。
俗话说“十个胃病九个养”,但胃病患者不应该过度依赖药物来“养胃”。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饮食清淡,避免生冷、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减少高盐和腌制食品的消费,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护胃部健康。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就医,听取专业医生的建议,避免盲目自行用药。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