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南外?为什么选择高考?这场主题分享会人气爆棚
更新于:2025-04-13 18:15:09

4月12日,南京外国语学校南部新城校区千人剧场座无虚席。四位通过高考考取C9高校的2024届南外毕业生回到母校,现场交流分享高考经验。从“为什么选择南外”,到“为什么选择高考”,毕业生们结合亲身经历进行分享。

“我有信心在南外高考考出高分!”

选择高考,四位毕业生提到这些关键词——

在南京外国语学校,高考、竞赛、保送、留学的多元路径给学生升学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此次进行交流分享的毕业生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高考这条升学路。回顾高中生涯,高师生比、积极自主、选择多元、张弛有度成为他们评价南外的关键词。

关键词:高师生比

马修齐 南京大学 高考676分

初中:南京外国语学校

马修齐介绍,自己从小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长大,初中三年,自己对南外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非常适应,因而高中依旧选择在南外就读。因为有着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明确目标,马修齐坚定地选择了高考。“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不怕高考,我有信心在南外能考出高分。”

马修齐认为,南外高三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比很高,这不仅能让所有同学都能上到最好老师的课,而且任何同学在任何时间都能找任何老师讨论题目或者是聊天谈心。同时,同学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全班同学甚至还有别班同学在黑板上讨论一道题,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

关键词:积极自主

徐瑞麟 上海交通大学 高考674分

初中:南京外国语学校

在徐瑞麟看来,南外充分保证了学生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每天雷打不动的午休,上午下午的大课间,这些时间既能让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归纳总结,也可以散心聊天,或进行体育活动。“甚至高考前一周,我每天还会打一个半小时的球。体育活动对于维持精神的明快,以及学习效率的高效是非常重要的。”

徐瑞麟表示,高中时期在南外养成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这让自己在大学依旧受益。很多南外学生进入大学后依旧自豪地称自己为“南外人”,这是学校带来的自信与光荣。

关键词:选择多元

马圣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高考669分(提前高考)

初中:南京市红山初级中学

马圣訸是南外首届丘成桐少年班学生,高二就参加了高考,被中科大少年班录取。“中考时我也曾考虑过其他学校,但是丘班对我的吸引力很大,另外选择南外让我有更宽的路,既可以选择高考,也能选择保送或竞赛,这是南外的优势。”

对于“为什么选择高二参加高考”的问题,马圣訸解释道,一方面能节约一年时间,较早地进入大学生活。另外自己喜欢物理专业,中科大的物理学科评估是A+,学科排名遥遥领先,因而中科大少年班是不错的选择。

目前,在中科大物理学院,马圣訸依旧保持着专业排名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关键词:张弛有度

宋天程 南京大学 高考650分

初中:南京外国语学校

“在南外可以高考、保送、出国,在大学可以考研、保研、留学,这让我有一种南外和本科很相像的体验。”宋天程高一就坚定地选择高考。

宋天程表示,自己初中成绩并不是很出色,但是初中成绩和高中成绩并不完全关联,反而南外张弛有度的教育环境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高考氛围。“南外的宽松是对生活方面的宽松,学习上还是很严格的。南外独特的教育环境,不仅让我们拥有一份很特别的高中记忆,同时也能获得一个理想的结果。”在南外的六年时光,宋天程一直很享受生活,这是南外带给自己热爱生活的自信。

晚自习配备学科老师,住宿管理安全放心

各届家长透露这些亮点——

活动当天,南外四位不同年级的家长代表现场交流了心得体会。目前已经保送清华大学的高三学生徐宁远主持此环节。

高一徐赟程妈妈点赞了学校的晚自习制度。每个班级每个晚自习都配备了学科老师值班,极大提高学生的晚自习质量。南外的住宿管理让高二陈乐天妈妈很是认可,孩子在南外家长很放心。2024届学生朱瑾瑜通过语言类保送至上交大,6年半制的直硕项目减轻孩子的考研压力。2024届学生戎申曜通过高考考取北大。戎申曜曾在化学奥赛中摘得银牌,妈妈特别提及孩子在北京参加化学竞赛时,得到南外老师以及在北大读书的学长学姐的鼓励与帮助。

现场,南外招生童老师介绍了学校近几年的升学情况。南外首届丘班共有54位同学,竞赛类保送和提前录取14人,语言类保送13人,出国方向11人,高考方向16人,四个方向的选择相对均衡。童老师特别解释道,在南外,所有普高学生均有资格参加保送考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发展要求,在高一学期结束,南外进行两个书院分开教学:高考、保送方向的汲善书院,海外升学方向的谐美书院。不同方向,互不影响。

南外招生报名有三个项目,英语加试、科技特长生和数理贯通,三项可以兼报。因为考试内容的差异,基础拔尖方向的科技特长生可以兼报数理贯通,人工智能方向的科技特长生只能单独报名。此外,4月20日,南外将针对英语加试、特长生考试以及中考复习开展一场公益讲座。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见习记者 顾茜敏

摄影:张华纬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