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味精真相:是否致癌?这两种调料使用需谨慎!
更新于:2025-04-13 19:31:17

最近,陈阿姨在厨房里显得心神不宁。当她再次向汤中撒盐时,她的儿子忍不住开口询问:

“妈,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心事?看你做饭都心不在焉的。”

“唉,我打算去做个全面体检。”

“体检?你哪里不舒服吗?”

在儿子的追问下,陈阿姨才慢慢道出了原因。

她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称长期摄入味精可能导致癌症,因此她惊慌失措地把家中剩余的味精全都扔掉了。但她随后开始担忧,毕竟家里已经使用味精多年,是否也存在患癌的风险呢?

这种恐惧促使她为全家预约了体检筛查。

关于“味精致癌”的说法最早起源于1970年,时至今日,仍有许多人认为摄入味精对健康不利。近年来,有关味精致癌的信息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但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

一、人只要一直活着,就一定会得癌?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患上癌症,因为我们的身体内含有原癌基因。我们的细胞不断地分裂和死亡,DNA也在不断复制。然而,即使是最精确的仪器也会因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错误,比如基因突变,导致正常细胞变异,呈现出癌细胞的特征。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必过度担心,因为只要免疫功能正常,癌细胞就无法得逞。免疫系统一直在积极地识别和清除异常癌细胞,只有当这些少量的癌细胞巧妙地避开了“侦查”,没有被免疫系统及时清除,它们才会不断繁殖并最终形成癌症。

二、我国癌症高发,是调味品吃太多?

根据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新发癌症病例数达到了482.47万例,大约每10万人中就有341.75人发病。饮食和营养问题被认为是全球癌症负担的主要诱因之一,占比达到20%-25%。这表明“癌从口入”的观点并非没有根据。

最近,人们越来越关注“调味品致癌风险”,许多人在烹饪时开始犹豫。常见的调味品如味精、蚝油和酱油是否对人体有害?以后还能继续食用吗?

网上关于“味精致癌”的传言是因为味精在加热过程中会产生焦谷氨酸钠,大量摄入确实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但是,通过正常烹饪添加的味精产生的焦谷氨酸钠量非常微小,且焦谷氨酸钠对人体的毒性极低,也不会致癌

说到这,不得不提之前网上关于蚝油致癌的说法,实际上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蚝油中含有一定量的谷氨酸钠,加热至120℃以上会生成焦谷氨酸钠,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致癌。

事实上,蚝油真正的致癌风险在于不合理储存导致的腐败和霉变,这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从而增加致癌风险。

至于酱油致癌的说法,是因为有人在酱油加工过程中使用的焦糖色素可能会产生4-甲基咪唑,这是一种2B类致癌物质。然而,“焦糖色素”是允许的食品添加剂,并且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对其使用量有所限制,通常不得超过200mg/kg。

除了味精、酱油和蚝油外,还有两种调味品被科学证实具有较高的健康风险,并且日常消费量非常大。

1、盐:高盐饮食与高血压、胃病等健康问题有关,严重时还可能导致胃癌。特别是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控制盐分摄入量至关重要。

2、糖:高糖饮食是导致高血糖的主要因素之一。除了影响消化系统外,还可能导致呕吐、骨质疏松等问题。

三、这4种癌症,可能都是你一口口吃出来的!

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的癌症并不罕见,许多恶性肿瘤都与饮食有关,尤其是以下几种。

肠癌:

过多摄入油炸食品、加工肉类以及荤素搭配不当、缺乏运动都可能影响肠胃健康。此外,过多摄入脂肪类食物还会影响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不断刺激肠道黏膜,久而久之可能导致肠病变甚至肠癌风险。建议适当增加粗粮和蔬果的摄入,减少加工红肉的摄入。

肝癌:

肝癌的最常见诱因是黄曲霉毒素,这种物质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并不少见。它们最喜欢常温、潮湿的环境,比如发霉的厨具、过期或变质的食品、发苦的坚果、变质的饭菜等。

胃癌:

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癌症中,胃癌可能是最经典的例子。广受欢迎的烧烤、油炸类食品是胃癌发生的重大隐患,因为这些食物在高温炙烤下容易产生致癌物,如3-4苯并芘和环芳烃类物质。此外,高盐饮食也是诱发胃癌的重要因素。

食管癌:

由于中国人喜欢热食,如火锅、热水等烫口的饮食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但长期吃过热的食物会使食管粘膜频繁受到刺激,导致损伤累积,长期下来容易诱发癌症。

因此,预防癌症的关键在于调整饮食习惯。这种慢性致癌风险常常被忽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务必注意饮食健康的摄入。同时,减少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这些都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参考资料: [1]《为什么说“每个人体内都有癌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它会“发作”》。江苏健康广播。 2024-04-23。 [2]《这5种癌症,可能都是你一口口吃出来的!》。科普中国。 2022- 04-16。 [3]《七大癌症都是一口一口吃出来的,可惜知道的人太少!》。健康时报。 2021- 05-14。

 

注:本文所涉及人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