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的特殊结构使其易碎裂成危险微粒。科学家揭示了这一分子机制。
我们的世界,正被数以万亿计的微米级乃至纳米级的塑料碎片所淹没。这些微小的颗粒,有些甚至比病毒还要小,却恰恰拥有闯入细胞、甚至篡改DNA的可怕潜力。从冰封的南极雪原到我们自身的血液之中,科学家们几乎在每一个角落都发现了它们无处不在的身影。
最近,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这些微小塑料碎片大规模产生的分子机制。自从大约75年前塑料问世以来,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随之而来的,恐怕就是这些同样无处不在的纳米塑料了。研究发现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正是那些赋予塑料强度和柔韧性的独特品质,恰恰也让它们极易碎裂成微小的纳米颗粒。这种情况,在构成我们日常使用塑料总量75%至80%的所谓“半结晶聚合物”中尤为普遍。这项研究由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院的化学工程教授 Sanat Kumar 及其团队主导。
想象一下,如果你能用一台超高倍显微镜观察一块塑料,你会看到一番奇特的景象:一层坚硬的区域紧挨着一层柔软的区域,如此交替排列。在那些坚硬的区域里,塑料分子像士兵列队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形成了我们称之为“晶体”的坚固结构。而在柔软的区域,分子们则显得杂乱无章,形成一团松散、没有固定形态的“非晶”区域。正是这成千上万层硬、软区域的巧妙堆叠,才共同造就了塑料轻便、耐用且用途广泛的优良特性。可以说,这种独特的结构,以及硬区与软区之间的紧密连接,是塑料之所以如此实用的关键所在。
那么,这些纳米塑料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在近期发表于《自然通讯》期刊的论文中,研究人员详细阐述了这一过程。他们发现,问题的根源始于那些柔软的非晶区域。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光照、氧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柔软区域会逐渐变得脆弱,甚至在塑料本身没有受到明显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也会发生断裂。虽然这些脱落的柔软碎片本身在环境中会相对较快地分解,但真正的麻烦在于,当柔软区域率先“失守”后,它就像是打开了一个缺口,使得那些坚硬的晶体区域也随之断裂、脱落。而这些脱落下来的坚硬晶体碎片,正是我们所说的纳米或微米级塑料。它们异常顽固,能在环境中存在数百年之久,并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构成潜在的、长期的威胁。
本文译自 ScienceDaily,由 BALI 编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