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刚开始不久,许多父母已经开始感到疲惫。可能是由于“假期综合症”的余波未平,不少孩子在开学初期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状态也迟迟无法恢复。
作为一个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的母亲,过去一年里,我投入了大量精力来培养他的学习习惯。虽然略有成效,但经过一个暑假,之前的努力似乎都付诸东流了。
例如,就在不久前,孩子刚开始还能认真写几个字,但很快他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一会儿被窗外的飞机吸引,一会儿又盯着橡皮发呆,偶尔还起身去摆弄架子上的玩具……
本来只需半小时的作业,他却拖了两个多小时才完成,而且错误频出。有句话说得好:只有认真对待作业的人,才能成为学霸。确实,良好的专注力是学习的有力保障!
专注力,也称为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和聚焦于某一事物的能力。它是认知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的基础条件。
保持优秀的专注力对于大脑执行认识活动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专注力影响着每个人从出生到成年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拥有不同的专注力持续时间:
1岁以下的婴儿:通常不超过15秒;
1.5岁的幼儿:可持续5分钟以上;
2岁的幼儿:大约可持续7分钟;
3岁的幼儿:能持续8分钟以上;
4-5岁的幼儿:大约可持续12分钟;
5-6岁的儿童:一般可持续15-20分钟;
7-10岁的儿童:可以维持20-30分钟。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持续时间通常是针对那些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任务,如做作业、读书或上课等。
尽管孩子们普遍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但专注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随着日常训练的增加,孩子们的专注时间会逐渐延长,专注力也会逐步提升。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专注力可以分为五种重要的品质,这些品质共同构成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下保持高效、准确和持久注意力的基础。
集中性专注力
这是指大脑和身体对环境的警觉程度,有助于察觉特别是突发的信息。例如,行走在路上时,一辆突然驶来的电动车会触发身体的本能反应,避免潜在的危险。
选择性专注力
这是指在众多环境信息中,能够挑选出需要关注的目标或对象。比如在放学接孩子的时候,他们能在人群中迅速找到你并奔向你。
交替性专注力
指的是能否顺利将注意力从一个目标转移到另一个目标。比如孩子正在玩玩具时,敲门声可能会让他转移注意力去查看是谁在敲门。
持续性专注力
即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一项任务上的能力。例如,孩子可以连续20分钟专注地完成作业,或者在课堂上专心听讲40分钟。
分配性专注力
指同时将注意力分配给两项或更多任务的能力。比如有些孩子喜欢在做作业的同时听音乐,或者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五种专注力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任何一种或几种品质有所欠缺,那么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将会受到影响,进而大幅降低学习效率。
实际上,像我家孩子这样的专注力“退步”,与假期并无太大关联。在养育过程中,我们一些不经意的行为正悄悄破坏着孩子的专注力。以下七种行为是孩子专注力的“杀手”,大部分家长都有过类似的做法!
① 我们总是对孩子说“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却很少告诉他们具体应该如何做。孩子的心里充满了困惑和委屈,自然难以专心做事。
② 当孩子玩得正开心时,很多家长会不时地询问“饿不饿?”、“渴不渴?”、“要不要休息一下?”等等。过多的打扰会冲散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失去兴趣。
③ 现在的孩子都不缺玩具,甚至有些家庭玩具堆积如山。孩子看得眼花缭乱,每个都想玩一通,但最终都玩不深,很快就失去了兴趣,自然也无法专注于一件事。
④ 电子产品的诱惑
大部分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已成为常态,不仅用于娱乐,学习上也经常依赖它们。长时间盯着屏幕使眼睛疲劳、大脑变懒,孩子习惯了动态画面后,对静态内容逐渐失去兴趣。
⑤ 家庭环境的不和谐
比如家里父母经常吵架,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整天提心吊胆、小心翼翼。这种情绪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专注力,使他们难以集中精力。
⑥ 过度催促
大多数孩子跟不上家长的节奏,所以家长常常催促孩子“快点!再快点!”然而,这样孩子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我们需要给孩子留些空间,让他们自己慢慢探索,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专注力。
⑦ 缺乏陪伴和亲子游戏
亲子陪伴的重要性自不必说,家长与孩子一起玩游戏不仅能增进感情,还可以在游戏中锻炼孩子的各种能力,包括专注力。因此,无论多累,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作为家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成为孩子专注力的“绊脚石”。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的环境,让他们的专注力自由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