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与现实图景交相辉映
更新于:2025-04-14 09:19:40

本文转自:中山日报

历史文化与现实图景交相辉映

​“中山市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美丽乡村系列丛书”简评

  杨昌祥

  图书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幸会“中山市翠亨新区(南朗街道)美丽乡村系列丛书”,无疑给自己的阅读生活增添更多异彩。像集束炸弹一样,这套丛书掀起中山写作与出版风暴。三五年间,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山出版)陆续推出《山河血脉:左步人的百年家国梦》《出伶仃洋:崖口村人文镜像》《红色华照:以特色引领乡村振兴》《客家魂:广东白企村人文图谱》《中国翠亨:解析名人故里的文化符码》《那海那村那人:广东冲口村的前世今生》《海隅芳华:榄边村历史文化精微》七部非虚构作品,浓墨重彩书写伶仃洋畔的七个村庄,字里行间,闪耀着历史文化光芒,透视着美丽乡村时代镜像,饱满而雄浑,蔚为大观。

  鉴于此前已为《山河血脉》《出伶仃洋》单独写过书评,赞赏作家各自对中山历史文化的发掘与唤醒,对中山文学生长、文化赓续的穿石功效,不再赘言。本文仅着眼于后出版的五部作品,简略谈谈个人的阅读感受。

  这套丛书作者三人。继《山河血脉》之后,郑万里推出《中国翠亨》《海隅芳华》;继《出伶仃洋》之后,程明盛推出《客家魂》《那海那村那人》;黄廉捷新推出《红色华照》。三位作家有一个共同身份——资深媒体人,都具有超强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又兼具作家、诗人身份,各自文学创作侧重不同,成果皆为丰硕。从作者阵容可以看出,他们所书写的报告文学或曰纪实文学,文体质地都相当坚实。这套“村庄书写”系列丛书,可谓一道独特的全国少有的艺术风景,满溢着历史文化血液,昭彰着现实生活图景,映射着时代进步光芒。

  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山南朗闪烁着耀眼的光辉。这里既是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孕育民主革命思想的摇篮,也是众多革命先驱成长的温床,催生社会变革的福地,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富含社会进步的营养,每一个村庄,俱茁壮成长,呈现出时代强盛的美丽镜像。系列丛书的作家们,目光自然不约而同地投向历史深处,又抬头打量丰裕的现实生活,用诗意与哲思,揭秘美丽乡村生成的文化基因。

  纵观丛书,孙中山是南朗不少村庄历史文化的轴心。《中国翠亨》以孙中山为核心,链接陆皓东、杨殷等革命先驱,演绎孙中山及其同伴的出生、成长环境与革命经历,勾勒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壮阔画卷。又将“咸淡水文化”与“华侨文化”汇集在一起,深刻阐释民族觉醒与人类进步的时代精神。《那海那村那人》直接以孙中山祖居村为切入口,展开冲口村的历史卷轴,挖掘出中山第一大姓——梁氏家族的聚居史,以及众多优秀族人(村民)在不同领域的风云人生,由此破解岭南乡村文化的基因密码。尤其对孙中山先祖迁居中山早期生活轨迹的求证和追述,填补了地方志遗漏重要历史节点的空白,提升了冲口村的历史认知价值。《海隅芳华》窥探千年村庄的兴衰,以榄边村折射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历史变迁,凸显家国命运。还从蚝壳墙、侨批等物质遗存和“上金山”华侨迁徙史等集体记忆中,找到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碰撞、交融的精神源头,赋予其能量丰沛的现实意义。书中也不乏着墨孙中山的追随者和器重者,以及其胞妹一家,给历史遗存增添一笔丰厚的注脚。回望《山河血脉》《出伶仃洋》两书,同样插入了与孙中山关联的历史叙事。

  《红色华照》书写以革命先驱李华照命名的华照村,其红色基因氤氲着这个古老的村庄。从“凤鸣岐山”的典故到近代百年风云历史,华照村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伶仃洋畔温热的红色厚土。欧阳显、李桂窗等古代历史人物,李华照、李禄超、李炳祥等现代历史人物,李东海、李海鹰等当代名人;舞木龙、舞狮、挂灯、糖环制作等民俗民艺传统,昭示着这个村庄的活力。《客家魂》对客家人族群精神与历史变迁做了深入探究,细致钩沉和延宕了白企村的家族迁徙、华侨奋斗、抗战往事等,探秘客家人充满智慧的生存策略,揭示“安土重迁”“开拓进取”的深刻内涵,并将客家人坚韧务实、重教崇文的集体性格展示得淋漓尽致。

  对历史文化的发掘与唤醒,目的是影响和激励现实,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建立更好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幸福安康的生活家园。这就让我们回到这套丛书的一个重要母题上来,那就是乡村振兴。《红色华照》对自然与人文、民宿与美食,以及整合文旅资源“镇街+媒体”模式的详尽叙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触手可及的文化图谱,故而成为‌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客家魂》汇族群精神、红色基因、侨乡文化与乡村振兴于一炉,站在“家国同构”的高度,将民俗文化、生态资源、产业转型悄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给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带来增益启示。《中国翠亨》重在聚焦翠亨村的历史与人文,并作出哲理性思考。不难发现,翠亨村的变迁则是中国乡村文化韧性与现代转型的一个标本,其“红色、绿色、古色”多元文化荟萃的特质,正是历史遗产与文旅产业联姻的典范,密切着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依存关系。《那海那村那人》将乡村振兴实践置于数百年村庄历史背景之中,对其生态保护、侨资利用、文旅发展、产业创新等进行着力渲染,探索出“守护传统”与“拥抱现代”的双轨并行之路,尽显传统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当代价值。《海隅芳华》通过村庄历史变迁、华侨贡献、地理特性、‌生态资源、人才引进等文化符码,多维度与乡村振兴进行对接,以文化赋能,催生文旅融合、生态开发、非遗创新等实践路径,盘活村庄独有的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的追述与现实图景的写真,形成这套丛书的共性特征,也凸显翠亨新区(南朗)美丽乡村的基本文化根性。又因村庄各自的独特生长方式,和作家们创作思维的相异,便产生了多个不同的乡村振兴样本,形成一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发展的壮丽奇观。无论村庄,还是文学作品,它们竞相辉映,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东实践、中山实践中,争奇斗艳,共同织就色彩斑斓的“乡村振兴”群芳谱。

  丛书作家各自的非虚构写作,均可发现口述史、档案文献与田野调查的有机融合,特别是田野调查,功夫十足,体现了作家们求真务实的精神。三位作家皆像人类学家一样,将“一支笔、一个笔记本、一部照相机”当作“方法”,走读乡村,细心观察,深入访问,探寻具体村庄的历史、社会、人文、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家们远不止于田野工作,足迹深入他乡、城市,甚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追寻与他们笔下村庄有关的历史和人物踪迹。田野调查延伸成全球调查,为非虚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素材(资料)采集方法和渠道,实践立竿见影,以致作品视野宏阔,史实完备,内涵丰饶,境界高远。正是各位作家孜孜以求的态度和身体力行的求索,让各个村庄的历史鲜活起来,让各个村庄的人文丰富起来,让各个村庄的面貌新颖起来。如此,这一系列乡村振兴样本的书写,给人十足的在场感,每一部作品都具有笃信而坚实的文本质地。

  在场感可视为非虚构文学作品的生命源泉。就此话题,我曾在《山河血脉》读书分享会上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作者置身事件现场或回访现场是一种身体在场,带来的是贴身感受;而作者思考融入历史形成“身临其境”的书写则是一种思维在场,带来的是心灵感受。作家贴身体验与思辨求证均能写出文学作品的“在场感”,读者通过“在场”语言,身临文本,身临事件,身临历史,身临现实。这套系列丛书,均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增强“乡村振兴样本”文学书写的内涵,既有历史感,也有时代感,为非虚构文学书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本范例,更拓宽了报告文学、纪实文学写作的文体边界。

先春报喜图
先春报喜图
2025-03-24 11:43:15
新书架
新书架
2025-03-24 11:43:21
青山有幸埋忠骨
青山有幸埋忠骨
2025-03-24 11:43:37
春分·花事
春分·花事
2025-03-24 11:43:44
在典籍里探寻春天
在典籍里探寻春天
2025-03-24 11: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