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井冈山报
■徐文涛
明朝,一个云凝风滞的晚上,吉水水南“五里三状元”之一的王艮去了,以一种大义凛然的方式,壮烈决绝而去。
还是明朝,王艮以身殉节200多年后,徐霞客奔着王艮故里而来。他以一个旅行家的身份、地理学家的视角、文学家的笔墨,更以一种虔诚膜拜的姿态,走进带源,走近王艮,缅怀状元。徐霞客在游记中载:“循嵩华而南五里,镜坊澎。东为嵩华南走之支,北转而高峙者名香炉峰。又南五里登分水岭,逾岭东下五里为带源,大魁王艮所发处也。”
带源,王艮故里,一个小山村,四壁青山,村在峡谷。村因带溪而名,带溪发源于附近大山中,绕村流过。村周有南华仙境、天马驰封、巽峰拱秀、七星伴月、带水萦绕、游鱼濯锦、推车进宝和摇船进宝等“带源八景”,历代村中文人和过往骚客多有诗吟歌赋。王艮出身此间儒门望族,少时随父母客居吉安城,父亲在吉州任上英年早逝,母亲带着四个儿子回居故里。在这里,王艮撑起家的顶梁,且樵且读,发愤苦读不误侍奉母亲,家务勤勉不忘教育胞弟,乡民奉为“孝悌楷模”。王艮自幼聪颖,才华横溢,文章锦绣,诗词精妙,字画古雅,人皆称奇。一条官道经过村前,村口古樟独立,跨过樟下石拱桥,往南通文昌(今水南),往北爬上分水岭(今吉水县水南镇与青原区富滩镇交界处),直达吉水、吉安,徐霞客即是取此道,从西北方向迤逦来到带源。
明崇祯九年(1636)农历十二月,雨雪初晴,徐霞客与静闻和尚从吉安白鹭洲出发,舟渡梅林,踩着泥泞,登周岭,拜天玉山,过施家边,访宿古富,越分水岭,抵达带源。值得注意的是,从吉水舟溯往白鹭洲,从梅林渡登岸往天玉山,徐霞客两次从状元胡广故里近旁经过,都未曾在游记中提及胡广,更未曾踏足大洲。徐霞客对王艮是格外敬重和景仰的,在他心里,王艮不仅是才子翰林,更是义士忠臣,才识品行都是当之无愧的状元。来到带源,徐霞客在游记中没有详备记录在带源的访游细末,但留下了“十二日……逾岭东下五里为带源,大魁(即状元)王艮所发迹处也……”的记载,我想象,徐霞客在村中谒王艮后人,访谈得知王氏祖先乃唐末由兴国鼓楼白茅西坑迁此,带源王氏一族科甲蝉联,人文兴盛。继而参观村中文昌书院,书院乃王氏先达王相进士于元至治年间(1321—1323)创建,明洪武初王氏后人重修,王艮少时肄业其中。然后登王氏宗祠,祠号“王寿安公祠”,大门两侧一对红石雄雌狮轩昂魁伟,左右门分别额题:“父子解元”“公孙翰林”,后寝高悬“理学忠臣”牌匾,牌匾褒颂的正是先贤王艮“状元”。建文元年(1399),王艮参加江西乡试,斩获解元。建文二年,会试夺魁,殿试对策扬葩振藻,徜徉恣肆,一气呵成,初判为状元,建文帝因其“貌寝,易以胡靖,胡靖即胡广也。艮次之”,破例安排胡广、王艮同以新科状元身份京城打马游街。王艮面貌丑在哪里,史书没有文字记载,据本地人传是一只眼失明,一条腿微瘸。王艮虽屈居榜眼,朝中同僚、闾里乡人仍以状元敬之,村人称其“状元公”。王艮以状元之才、榜眼之名入职翰林院修撰。其时,燕王朱棣借“清君侧”,起兵“靖难”,王艮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向建文帝呈奏《平燕十策》。
建文三年(1401)九月,朝廷兵败如山倒,燕王胜利在望。生死去留之际,解缙与胡广、王艮,还有同为吉安庐陵老乡的胡广榜传胪(二甲第一名)吴溥进行了一次载入史册的谈话,这次谈话决定了王艮成仁取义的人生选择。《明史·王艮传》载:“解缙、吴溥与艮、靖比舍居。城陷前一夕,皆集溥舍。缙陈说大义,靖亦奋激慷慨,艮独流涕不言。”吴溥则认为自己职低吏小,采取静观其变态度。王艮默默回到家中,在摇曳欲灭的烛光里,“艮与妻诀曰:‘食人之禄,死人之事。吾不可复生矣。’须臾,饮鸩死矣。”(《明史·王艮传》)后人读此段,误解“城陷前一夕”,认为王艮殉忠时间在1402年。明代吉水状元刘同升在《王修撰钦止先生易名诗序》中记:“公闻靖难师起,上疏侃言国家将亡,恒怀忧惧,辄不食,日就羸惫,辛巳(1401)九月,服毒而卒。上悯其忠,遣礼部侍郎黄公观祭之。”解缙撰墓表、王氏族谱录生殁,记载王艮去世时间均为辛巳年(1401)九月。建文朝忠臣不少,王艮成为建文朝死节第一人。
壮哉!烈矣!王艮殉节,感天动地。当时即将作鸟兽散的建文帝朝廷乱作一团,亦感其忠,不忘按例诰命治丧,派礼部官员赴王家服丧礼,解缙、胡广亦前往吊唁。忠臣灵柩南归故里,分水岭上亲友乡民伏地跪迎。长风化悲歌,眼泪作祭酒,王艮葬礼隆重悲切,一代忠臣从此安静地长眠于青青大山之中。
一夕悲壮,千古英名。一个人的生命,不在于有多长,而在于有多厚重,王艮用34岁的短暂人生诠释了这一朴素的道理。200多年后,明弘光帝朝廷下诏褒奖王艮与族兄德州学政王省、夔州通判王祯“一门三忠”,追谥王艮为文节。清朝廷修《明史》,撰《王艮传》收列其中,又追谥王艮为忠节。闾里族人为王艮建忠节牌坊,供后人凭吊。庐陵知府将王艮奉在忠节祠,受万民祭祀。后人择潘家村后山虎形葬,清明扫墓,冬至祭奠。若干年后,有盗墓贼盗掘此坟,实为衣冠冢,即便如此,后来墓碑、石俑、石马亦遭人为破坏,至今空余一拱堆土。茫茫青山,忠臣尸骨至今已无处寻觅。我理解,王艮尽节殉忠,对新生的朱棣王朝来说,是逆臣,大逆不道,死有余辜,必得掘其墓鞭其尸。对待逆臣,朱棣是极其残暴的。王艮饮毒自尽后,陆续有方孝孺被车裂而死,铁铉被凌迟而死,练子宁、姚善、陈继之、杨任、宋徵、周继瑜被处磔刑而死,景清被拔齿剥皮而死,等等,建文一朝正直之臣,或全家被杀或被诛族,甚至诛连乡邻。解缙为王艮撰墓表,为自己、也为王家避祸保身,将王艮饮鸩尽节写成病亡。族人为免忠臣尸骨受辱,十八副棺材出殡,葬址语焉不详。青山有幸埋忠骨,王艮与大山融为了一体,与大山一同进入了永恒。大山静默无言,一如生死抉择时的王艮;大山昂首浩然,一如从容尽忠时的王艮;大山岿然挺拔,一如坚贞不屈的王艮;大山巍峨磅礴,一如忠义千秋的王艮。王艮已然化作大山,大山就是王艮,王艮就是大山。
我与大山一样的先贤忠烈王艮是同乡,对王艮始终怀有一种不一样的敬意。明人《徐襄阳西园杂记》评:“文皇兵入城,艮仰药死,广乃迎降,官至大学士,有负旧君多矣。”对比胡广,徐咸评点王艮最有理由怀恨建文帝,他本该状元却钦点榜眼,他本该顺命却自殉大义。大义自昭然,孤忠凭仰止。由于王艮的悲壮,我对王艮的敬意,含着景仰,和着悲怆,格外深沉。我曾经在寒梅傲雪时节,专程来到带源村,徜徉石拱桥,重蹈先贤足迹;拜谒王公祠遗址,感受忠臣风骨;端坐古樟下,品读百首梅花诗;驻足村牌前,追寻王艮寒窗学子、翰林修撰、理学忠臣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每次回家,往返经过带源,便放慢车速,缓缓而行,仰望四围大山,投下一路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