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的街头,最近多了几个“新朋友”。它们不是普通路人,而是四条腿、会思考、能干活的机器人。就在今年初,交子大道上,一只四足机器人正式“上岗”,跟着民警巡逻,眼睛瞪得溜圆,耳朵竖得老高,随时准备发现点啥异常。这家伙可不简单,能自己绕着街走,能听懂人话,还能分析现场情况,活脱脱像个机灵的小助手。这场景,总让人觉得有点像科幻片里的画面,忍不住想问:这机器人到底咋造出来的?它们脑子里装了啥秘密?
今年一季度,这家公司的订单已经比去年全年还多。孙晓刚笑着说,忙得脚不沾地,但心里乐开了花。毕竟,谁不想自己的心血能派上大用场?他们的机器人,已经不只是实验室里的“乖宝宝”,而是真刀真枪地跑到了户外,干起了正经活儿。比如那只在交子大道巡逻的四足机器人,身上装了个“大脑”,能跟人聊天,能听命令,还能自己判断情况。民警带着它,就像多了个得力助手,省心又高效。
成都高新区这地方,本身就是个“宝藏地”。高校多,人才扎堆,创新点子满天飞。加上最近几年,算力中心、数据训练场一个接一个冒出来,产业链也越拉越长,机器人产业在这儿就像鱼儿得了水,活蹦乱跳。截至今年3月,这片区域已经有82个深度合成算法完成备案,占了全市的69%。还有4款大模型通过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占全市一半。啥意思?就是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再到实际应用,这儿已经搭好了一整套“流水线”。机器人从图纸变成现实,再到走上街头,都有了顺畅的路。
在成都的街头,这些机器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除了巡逻的四足机器人,还有些机器人在别的地方忙活。比如,有的在工地帮忙检查设备,有的在商场里当“导购”,带着顾客满场跑。它们的长相各不相同,有的像小狗,有的像个会动的箱子,但都有个共同点——脑子好使,干活靠谱。研发人员说,未来这些机器人可能会更“接地气”,说不定哪天你去买菜,还能碰上个机器人帮你挑瓜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