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强调:患糖尿病的人,坚持养成4个习惯,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更新于:2025-04-14 13:33:09

声明:本文均是结合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为了方便大家更好的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

糖尿病患者怎么才能有效控制血糖,保持病情稳定呢?

其实,很多人都在探索这个问题,大家都希望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尽管治疗方法五花八门,但真正能够帮助糖尿病患者长期控制病情的并不多。

作为在医院工作多年的医生,我亲眼见证了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其中大部分原因不是因为缺乏药物,而是忽视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4个简单却极为有效的习惯,它们能够帮助你更好地控制血糖,保持身体健康。

坚持运动中的“低强度持续”原则

说到运动,很多人都会想到跑步、健身房、激烈的锻炼,认为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

可是,我在医院工作这么多年,接触过的患者里,很多人把“运动”理解得过于狭隘,反而因为不恰当的运动方式导致病情更加严重。

尤其是那些曾经运动量很大,身体负担很重的人,反而容易在过度的运动后,血糖控制不佳,甚至会出现低血糖的情况。

我遇到过一位退休的老年患者,他是个典型的“运动过度型”糖尿病患者,起初,他每天进行30分钟的跑步锻炼,血糖控制得不错。

但有一天,他听说跑步能有效减肥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于是他决定增加跑步的时间和强度,从原来的30分钟提升到1小时,甚至跑得越来越快。

结果,没几个月,他的血糖开始剧烈波动,甚至比以前还不稳定,出现了低血糖反应,还一度因此昏迷。

其实,真正科学的运动方式是采用“低强度持续”的原则,也就是以较低的运动强度、较长的持续时间进行锻炼,比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这样能持续燃烧体内的脂肪,减少胰岛素的抗性,同时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往往在运动前后血糖波动较大,过度激烈的运动可能会让身体消耗更多的能量,反而让血糖难以稳定,所以,选择低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方式,是一种长期适合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法。

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又不会引发低血糖等风险。

不吃“高GI食物”

说到血糖控制,很多人都知道要少吃糖,少吃油腻的食物,但是却忽略了“高GI食物”的存在。

其实,GI(血糖生成指数)这个概念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高GI食物会让血糖在短时间内迅速升高,对糖尿病的控制造成很大的挑战。

我接诊过一位中年男性患者,他的饮食习惯以外卖为主,喜欢吃一些快餐、炸物,像炸鸡、汉堡、薯条这类食物几乎成了他日常的主食。

他起初觉得血糖控制还可以,但逐渐发现血糖波动越来越大,特别是餐后1-2小时,总是感觉乏力、心烦。

后续的血糖监测也证实了他的疑虑,他餐后的血糖数值远高于正常值。这时候,我告诉他要注意避免食用高GI食物。

高GI食物就是那种能迅速让血糖飙升的食物,比如白米饭、精制面包、糖果和油炸食品之类的,它们在消化过程中速度很快,血糖一下子就涨上去了,结果胰腺就得拼命分泌胰岛素来应对,这样就增加了胰腺的负担。

相比之下,低GI食物(如全麦面包、杂粮饭、豆类等)则能缓慢释放糖分,血糖上升也更平稳,有助于糖尿病的长期控制。

我的那位患者,在调整饮食习惯后,逐渐将这些高GI食物从饮食中剔除,转而选择低GI的健康食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的血糖波动已经好多了,精神状态也比之前好了很多,餐后血糖不再像以前那样剧烈升高,体重也慢慢恢复到了正常范围。

他的例子真的是很有说服力,证明了饮食习惯对糖尿病控制有多大的影响。换个饮食方式,生活质量就能得到显著提升。

注意“餐后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一些初期的患者,往往只关注早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认为只要空腹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他时间的血糖就无关紧要了,事实上,餐后血糖的控制同样重要,甚至对糖尿病的控制效果更直接。

我接触过一位年轻女性患者,她早晨血糖基本正常,但她常常忽略了餐后血糖的波动。

每当她工作忙碌、压力大的时候,她的餐后血糖总是飙升到很高的数值。

刚开始她并未察觉,直到定期检查时我告诉她,她的餐后血糖已经远高于正常值,长时间如此可能导致并发症的风险增加。

餐后血糖反映了餐后消化吸收过程中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通常来说,餐后1-2小时是血糖波动的高峰期,而这段时间的血糖水平过高,长期得不到控制,很容易造成血管内皮的损伤,进而影响到心脑血管、眼底等重要器官。

尤其是高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切,这也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

因此,不仅要关注空腹血糖的控制,更要定期监测餐后血糖,事实上,一些先进的血糖监测技术,像连续血糖监测系统(CGM),可以帮助患者实时追踪餐后血糖的变化,为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供重要参考。

保持“良好的心态”

糖尿病的管理不仅仅依赖于药物、饮食和运动,心理健康同样至关重要,情绪波动、焦虑和过度压力都会直接影响身体的代谢,甚至干扰胰岛素的分泌,进而导致血糖波动。

一位女患者让我印象深刻,她的工作压力很大,每天都需要和客户沟通,常常加班到很晚,压力和焦虑让她的血糖控制一直不理想

尽管她严格按照我的建议调整饮食和运动,但情绪的起伏却让她的血糖时高时低。

经过我一段时间的劝导和心理疏导,她开始学会放松自己,注意减压,尝试冥想、深呼吸等方式来平复情绪,结果,经过几个月,她的血糖水平逐渐趋于稳定,情绪也更加平和,工作效率反而提升了。

从这位患者的经历可以看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糖尿病的管理至关重要,长期处于高压力、焦虑的状态,身体会分泌过多的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影响血糖水平的稳定。

相反,如果保持放松和愉快的心情,对胰岛素的作用有帮助,能让血糖更容易维持在正常水平。

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意药物、饮食和运动,还要注重心理健康,保持良好的心态,这对长期控制血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参考资料

[1]吴霜,2型糖尿病合并肝损伤及其运动干预研究进展,第二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专题九),2024-06-18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