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萍
清晨的泥拉界烟田里,一台红色旋耕机轰鸣着破开土层,驾驶座上,杨艳单手扶舵,另一只手利落地调整耕作深度。翻卷的泥土如浪花般向两侧铺展,身后留下一片平整的“波纹毯”。作为新店镇唯一的女性大型旋耕机手,这位与土地“较劲”20余年的“铁娘子”,正用钢铁机械与柔软掌纹,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烟区写下“巾帼不让须眉”的现代农业故事。
“铁娘子”杨艳正在登上旋耕机。潘罗摄
烟田里长出的“夫妻档”
2003年,杨艳和丈夫代多学扛着锄头扎进烤烟田时,从未想过有一天会与“铁牛”为伴。从手刨肩挑到机械化种植,这对“黄金搭档”用20年光阴,将最初的几亩烟田“耕”成如今近百亩的产业版图。“今年种了98亩烤烟,按往年行情,毛收入能有60万到70万。”杨艳抹了把额头的汗珠笑道。账本里藏着更硬的底气——夫妻俩摸索出的“烤烟+机耕”双线模式,除烤烟收入外,机耕也能让家庭年毛收入逼近30万元,成本却牢牢控制在五成以内。
转折发生在2019年。眼看丈夫代多学驾驶旋耕机驰骋田间,杨艳心底“不服输”的劲儿被点燃。她利用农忙间隙跟丈夫学操作,一有时间就看《农机操作手册》,半年后硬是考取了农机驾照。政府发放的2万元购机补贴,成了她“单飞”的助力——一台价值20万元的新旋耕机开进家门时,村里人惊叹“这‘铁牛’认女主人哩!”
“铁娘子”杨艳正在操作旋耕机。潘罗摄
“油门一响,带活一方”
杨艳的旋耕机不仅“耕”自家田,更“犁”出了共富路。每年烤烟备栽移栽季,她家烟田里总活跃着十几名小工的身影。“铺膜、施肥、定点、栽烟苗,全是计件算钱,手脚麻利的一天能挣200块。”账本显示,仅雇工支出每年就超10万元,这笔钱最终化作留守妇女们的“买菜钱”、老人的“药费单”。邻村的李大姐边铺地膜边感慨“跟着杨妹子干,家门口就能把娃的学费挣出来。”
而“铁牛”的轰鸣声早已越过山梁。春耕时节,杨艳的行程表总是排满,昨日才在泥拉界耕完20亩自家烟田,今天就转战兴仁市的百亩坝区,甚至在贞丰县的烟田里也能看见她的身影。“一天最多耕30亩地,收入3000元。”她拍了拍沾满泥土的衣服,“这‘铁家伙’吃的是柴油,吐的是真金白银。”据统计,夫妻俩仅机耕服务年净收入便超10万元,足迹遍布3县9村。
“铁牛”声声催新绿
“铁娘子”杨艳正在敲除卡住旋耕机的木桩。潘罗摄
夕阳将杨艳的身影拉长在泥拉界的烟田里,她利落地锁上旋耕机舱门,手机电话铃声响起——明天清晨,贞丰县50亩待耕烟田正等着这台“铁牛”破土。不远处,她正与其他的机耕手处理旋耕机出现的小问题,柴油味混着笑声飘向青山。
“当年考农机驾照就想争口气,现在能自己操作旋耕机,比收成更甜。”她拍了拍沾满泥土的方向盘。数据显示,这对“农机侠侣”已带动周边10户烟农购置农机,均能持证上岗。她丈夫代多学感慨:“她耕的是地,种的是心。”
暮色中,烟田尽头的山路亮起车灯,杨艳发动引擎,“铁牛”碾过碎石。这道光,正照亮更多山乡女性走向驾驶座的田埂。(王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