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章鱼会有将寿命限制仅几年的基因锁,为何限制如此之短,若无此锁,章鱼是否真会代替人类成地球霸主?
更新于:2025-04-18 16:34:17

小说看多了,章鱼是智商高,但也没高到代替人类的level,中间还隔着好几个条鸿沟呢。

至于“基因锁”更是把我看懵了,搜了一下才知道,是小说中,被设定为一种限制人类潜能的虚构机制

  • 核心设定:人类基因中存在某种“锁”,限制了身体、智力或特殊能力的开发。通过极端条件(如生死危机)或特殊技术“解锁”,可激发超常能力,如超强恢复力、感知力等。
  • 阶段分层:通常分为多个解锁阶段,每突破一阶,能力呈指数级增长,但伴随巨大风险(如基因崩溃)。
  • 隐喻意义:象征人类进化中的未解之谜,或探讨科技干预自然的伦理问题。

你要非映射回来,倒也不是不存在类似的机制,比如基因调控,和表观遗传,通过化学修饰“关闭”特定基因表达,调控细胞分化(如干细胞定向发育)。用RNA干扰等机制抑制有害基因活动,类似“锁定”异常基因。并且章鱼哥身上也必然有同样的机制,只是听上去没有那么赛博朋克而已。

至于章鱼为什么寿命偏短,主要是源于其单次繁殖策略(Semelparity)的进化选择。这种策略在头足类(如章鱼、某些乌贼)中普遍存在,主要推测有以下优势:

一是生长速度非常快,但换来的是极高的代谢率,将全部能量投入繁殖。雌性产卵后,身体资源已耗尽,无法恢复。

二是可以避免亲代与后代竞争:章鱼幼体数量庞大(数万至数十万枚卵),成年章鱼若存活可能捕食幼体或争夺资源,死亡反而提高后代存活率。

进化角度来看,以上两种优势是可以更适应高死亡率的环境(如被捕食风险高),如此这般,基因可以“快速迭代”,更有助于适应突然剧变的环境。

而这种自毁模式,源于一种视腺(Optic Gland)激素调控[1]

这个机制的发现,最早源于1977年,研究人员在移除产卵后雌性章鱼的视腺后,发现其恢复进食并存活更久,证明视腺是自毁机制的“开关”[2]

视腺的位置,就是下图的OG部位。其中一个核心marker基因名为DAF36,被发现在交配期的视腺中表达会极具升高。

视腺的作用类似哺乳动物的垂体,可以引起激素级联反应,比如产卵后,视腺分泌激素(如类固醇、多巴胺抑制剂等),就会触发如停止进食:抑制食欲相关神经通路。自残行为:破坏皮肤组织、触腕,甚至吞噬自身( autophagy)。免疫系统崩溃:激素导致代谢紊乱和器官衰竭等情况。

但这一重大生命转变背后的信号因子尚不清楚。2022年,有研究团队利用质谱技术对雌性视腺的主要分泌物和甾体生成途径进行了探索。他们发现,在繁殖后至少有三条途径被激活以增加特定甾醇激素的合成。一种途径会产生孕烷类固醇,这种物质在其他动物中已被证实有助于生殖。另外两种途径会产生 7 - 羟基胆甾醇和胆汁酸中间产物,此前均未知这两种物质参与单次生殖现象。该研究证实了在两侧对称动物的生命史过程中,类固醇激素具有显著的一致性。

至于章鱼为何不进化出多次繁殖?其实少数深海章鱼(如Graneledone boreopacifica)就可多次产卵,但多数浅海章鱼保留单次繁殖,可能与栖息地稳定性有关。

至于自毁是否完全不可避免?其实也不是,实验室中移除视腺的章鱼仍会因其他衰老机制死亡,但寿命显著延长,说明自毁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还有很多机理需要进一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