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华为手机用户而言,2025年4月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间。本月,华为终端客服正式确认:米家App已启动HarmonyOS 5系统适配工作,预计6月初上线支持。这一消息终结了长达8个月的“用户自救时代”——自2024年10月鸿蒙5.0“纯血版”发布以来,米家App始终缺席原生适配,用户只能通过微信小程序勉强操控智能设备。更尴尬的是,部分高阶设备因小程序功能不全沦为”摆设“,比如智能窗帘无法设置定时开合、空气净化器不能联动温湿度传感器。这场技术断档,让超5.27亿台米家设备与华为用户的智能生活被迫”错位“。
小米与华为的这次合作,堪称中国科技界的”冰与火之歌“。在智能手机战场,双方是贴身肉搏的对手——2025年Q1数据显示,两者市占率相差不足1%;但在智能家居领域,小米的开放生态与华为的操作系统战略却产生了奇妙耦合。米家平台覆盖261个品类、6000余型号设备,其IoT设备连接量达8.61亿台,而华为鸿蒙生态已有超2万原生应用、10亿设备接入。
这场适配不仅是用户需求倒逼,更是商业逻辑的必然:小米借此打通华为3亿手机用户的智能家居入口,华为则通过”收编“最大第三方IoT平台夯实生态壁垒。
技术层面的挑战远超想象。米家App需要兼容的不仅是设备协议,更是不同品牌、不同代际产品的功能差异。以照明设备为例,既有2016年发布的基础版智能灯泡,也有2025年最新支持LiDAR空间感知的顶灯。华为工程师透露,初期版本将优先保障设备连接、基础控制等核心功能,复杂场景(如多设备联动、自动化规则)需后续迭代。
这种”先解决有无,再优化体验“的策略,与微信、支付宝等超级App的鸿蒙适配路径如出一辙。
这场适配风暴,或许只是中国科技生态变革的序幕。工信部近期明确表态要”推动更多APP上架鸿蒙应用商店“,而华为的目标是2025年底实现10万原生应用。当米家这类”生态枢纽“完成迁移,更多中小开发者或将加速入局。不过,真正的考验在于用户体验:是复刻安卓时代的碎片化困局,还是开创分布式架构的智能新范式?答案或许藏在那些尚未被量化的细节里——比如鸿蒙版米家能否实现手机、平板、车机三端无缝流转,或是通过端侧AI预判用户设备控制需求。
这场始于5.27亿设备的”握手“,终将指向万物互联的终极形态。
别把MIUI和鸿蒙的广告也”强强联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