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来活动。许多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不顺从就是变坏了,其实,"第二反抗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体现了对人格独立的一种追求。应对孩子多加关心和引导,努力和孩子沟通,了解他的想法,不要一味地指责、批评,使孩子向健康的方面发展。孩子在社会生活中也会举步维艰。进入初中以后,孩子的活动范围和人际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大。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
避免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应是父母关注的主要问题。此外,由于初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对他们进行生活指导也十分必要。出现有害身心健康的行为。这时,孩子更需要您的帮助与指点。初中时期的孩子非常敏感、容易受伤害,心理上又经常处于不安的状态。因此,他们在向父母到闭感情的同时,又强烈地希望向一个真正可以信赖的人敞开心扉,得到理解和支持。
他们的择友标准不同于小学时代,不再依据“地理位置"的相互靠近。而主要依据观点是否一致、是否能产生尊敬感等条件。初中时代可以找到终生不变的、真正的朋友,因为这个朋友是在当时怀疑、戒备的情况下作为交心对象而找到的情趣相投的、有相同烦恼的人。比起其他时期,初中生的父母对孩子的交友情况是最费脑筋的。一方面因为孩子的心离开自己转向朋友。
另一方面还因为孩子的择友方式和以往大相径庭,他们找朋友不再满足于玩游戏或急书时感到很开心。而要寻找能够和自己同烦恼、一起谈论人生问题的朋友。在父母的眼里这些朋友有点看不顺眼、有点危险。的确,有些孩子由于初中时期结交了坏朋友而走向犯罪道路。但不能以此为理由对孩子的交友横加阻拦,您需要的是对孩子的交友加强指导。鼓励孩子多参加同龄人的活动。在与同龄人的交往过程中,孩子增长了知识。
了解了社会规范,学会了解他人、认识自己。同龄人之间可以自由地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满足情感上的需要,他们可以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也有助于心理健康的维护。只有多交往,孩子才能最终找到挚友。那些交上坏朋友的孩子,不是交往多了,而是正常交往太少了。几个孩子聚在一起,父母总有点担心。不妨从孩子的描述中得知他们的活动内容。让孩子在交往中主动地真诚地关心他人。
表达欣赏、分享和包容的态度。在动作和措辞上,尽量做到礼貌得体。在孩子择友时提供信息和意见,有些父母恨不得替孩子选定朋友,但这种包办行为肯定不为孩子所接受。当您觉得孩子的某次择友行为欠妥当时,不要急着否定孩子的选择,全盘否定会引起孩子的对抗心理而坚持原来的选择。个体是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己,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已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因此他是自我评价的重要来源。当看到孩子干活时笨手笨脚,您会不会耐不住性子上前包办代替呢?这样做可能就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而且容易形成情性。孩子笨手笨脚是因为没有掌握必要的技巧,需要耐心地给予一些示范和提醒,但不能包办代替。有的父母采用强制手段或某种物质刺激促使孩子干活,正确的做法是给孩子适当的鼓励,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性劳动,让他享受到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喜悦。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