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屿古井与瓯江 为何“井水不犯河水”?
更新于:2025-03-24 11:49:55

本文转自:温州都市报

解说“温州字”,读懂这座城。《说温解字》栏目将通过与温州相关的字(词),带着同学们踏上溯源历史的寻觅之旅,一起探索瓯越山水文脉,领略优秀传统文化。本期解读的关键词——井水不犯河水。

看过《红楼梦》的同学是否还记得,在第六十九回中秋桐说过一句“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井水不犯河水”用来比喻各管各的,互不相犯。

经典名著中的这句话,其实可以在江心屿上找到印证的注脚。

江心屿位于瓯江之中,四面都被瓯江环绕。瓯江水咸卤,岛上的几口古井却始终甘冽清甜。很明显,江心屿古井的水源并没有受到瓯江水的影响。

那么,江心屿古井的水源究竟来自何处?

七口古井呈北斗状

南宋时期,江心寺名声大振,香客众多,岛上的僧人们为满足用水需求,陆续挖掘出七口可供饮用的泉井。从布局上来看,这七口古井与北斗星图十分相似,一到五号井就像斗口,六号井和七号井则如斗柄。

一号井名为“回环泉”,位于英国领事馆西侧,始建于宋代。相传这口井投钱则溢,俗云回环水,饮之者必再来,故得名“回环泉”。

二号井又称“宋井”,位于东塔山西麓,井后有一青石碑。井壁上有二重环状石刻观音大悲忏等经文一千五百余字,并有“皇宋元祐七年壬申二月初三日住持宗达立”等字样。井水至今清澈甘冽,堪称孤屿珍泉。

离二号井不远处有一块开阔的空地,这里便是三号井“海眼泉”所在地。海眼泉,俗称东井。清《乾隆府志》记载:“瓯中泉味以翠微山玉眉泉、松台山金沙井、孤屿海眼泉为最。”南宋时期,因江水咸不可食,清了禅师掘井得泉,清冽甘甜。后来,这口井还得到了明代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的垂怜,文徵明书“海眼”二字,镵于井阑。泉以字名,景以人传,“海眼泉香”遂成江心十景之一。海眼泉保留了井沿旁边的木架、轮轴以及系有绳子木桶,这便是古人取水的传统装备。

在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可以找到四号井和五号井。四号井在纪念碑西南角的花坛里,并不显眼,也无名字。这口井虽年代久远,但保存尚为完整,井水清冽。现在主要作为生活洗涤用水。五号井“思源泉”在纪念碑右侧,同样始建于宋代,井水清冽可饮但无现代取水设施。

六号井“般若泉”在江心寺大殿的东侧院内。般若是梵文音译,在佛教里是智慧的意思。这口井的水源十分充沛,井内设有现代取水设施。在古时,若遇到温州城区大旱,在南岸的温州城区百姓都会渡江来这口井或七号井“琉璃泉”取水解困。

说到“琉璃泉”,它位于江心屿西塔山东麓的温州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内,俗称西井。琉璃泉的水质至今令人津津乐道,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有时还会取琉璃泉水泡茶饮用。

古井的源头在哪里?

介绍完这七口古井之后,回到我们最开始讨论的话题: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吗?若真是如此,江心屿的水源从何而来,为何古井能历经千百年而不枯竭呢?

从地质学原理来看,“井水不犯河水”是真实存在的。有些水井的水源来自地下水,如果靠近河流,就容易受到河水位的影响。但有些井水的水源是来自数十米以下的地下承压水,例如早期温州龙湾的一些水井,深度可达七八十米,最深的达到上百米。这类井水的水源来自地下深处,中间存在隔水层,十分稳定,与地表河流的水位涨跌毫无关联,不受其影响。

有专家推测,江心屿东园附近有一条北东向的断裂构造经过,此处裂隙众多,岩体较为破碎。东西双塔所在的山体是两个小山包,而小山包恰好处于断裂构造经过的位置,东西双塔的地下实际上是相连的,中间正是后期填川建成的江心寺。江心屿井水的来源,极有可能是基岩裂隙中的水,这些基岩裂隙水“储存”于断裂破碎的岩体之中;也有可能是深层的承压水通过断裂构造带裂隙溢出,再通过特定的地质构造通道,缓慢地补给到井中。由此可见,江心屿的古井与瓯江确实分属各自独立的系统,真正做到了“井水不犯河水”。

从古井水源的补给速度和补给水量来分析,江心屿大部分的水源或许来自附近大面积的山区,也就是永嘉山林。雨水在永嘉山林汇集后,经地下岩层输送到江心屿的古井中。由于地下水富含大量矿物质且无污染,尝起来就似乎会有些甜味。

本版主持:“好学”姐 连佳佳

茶浓时光浅
茶浓时光浅
2025-03-25 06:05:38
与春风相伴
与春风相伴
2025-03-25 06:11:07
宜居茶的减法诗
宜居茶的减法诗
2025-03-25 06:16:54
一种文学史观的建构
一种文学史观的建构
2025-03-25 06:28:28
从敬惜一本书开始
从敬惜一本书开始
2025-03-25 06:33:55
神奇的“小乌龟”
神奇的“小乌龟”
2025-03-25 06:37:32
休闲孕育着创造
休闲孕育着创造
2025-03-25 06: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