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人生不如意,都归根于这5个认知偏见
更新于:2025-03-24 11:54:57

来源:36kr。 

认知偏见普遍存在,只是我们有时候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因为已经将其内化到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路径之中了。但是,认知偏见对我们的有非常大的影响。本文从人际关系角度,列举了5个深刻影响着人类行为的认知偏见。克服这些偏见,你会得到更好、更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有时候你会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傻瓜,他们似乎看不清近在眼前的事实?为什么我似乎有能力透过滔滔不绝的废话看清真相?我怎样才能让人们理解我?我怎样才能让他们看到我所看到的?”

我知道你会这么想,因为大家都这么想。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他人不同,这是我们心理中固有的一面,这种脱节是普遍存在的。

人类的大脑并不是为了理解真理而进化的,而是为了理解对人类大脑最有用的东西而进化的。而且,有用的东西通常不是真理。

事实证明,我们的信念并不是很客观,我们的感知和推理也严重受到认知偏见的影响。

想象一下,你正在电脑屏幕上观看某地大派对的图片。现在,你对电脑说,你想让图片中所有金发碧眼的人看起来都是混蛋。假设计算机的算法就像变魔术一样,逐渐编辑图像,使每个金发碧眼的人看起来都是一副自鸣得意、居高临下、气势汹汹的表情。

现在,假设你对电脑说,你想让图片中的派对看起来很糟糕。于是,计算机又开始编辑图像,把派对表现得非常无聊。人们似乎无精打采地坐在角落里,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脚。谈话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显得很勉强。

这台电脑根本就不是一台电脑,而是你的潜意识。就像电脑一样,你的潜意识会以高度可预测的方式改变自己的感知。我们的情绪影响着自己的经历,我们的身份引导着自己的注意力,我们的自身利益决定了如何解释事物。

所以,当我们坐在那里想,“要是人们能看到我所看到的真实情况就好了”时,我们并不知道,他人看到的不可能和我们看到的一模一样。

你和我可以看到同一个聚会的相同场景,但我们内部的图形设计软件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改变它。

我们大脑的这种图形设计软件,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认知偏见”,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偏见。下面总结了一些比较突出的认知偏见,并说明了这些偏见是如何影响我们认知的。了解这些偏见非常重要,因为这不仅能帮助我们停止自欺欺人,还能帮助我们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观点。

这张认知偏见清单并非是详尽无遗的,但我列出的这些,可以说是人们经常陷入的、最常见、最重要的认知偏见。

01

确认偏误

(CONFIRMATION BIAS)什么是确认偏误:确认偏误是指,你只寻找并使用那些能支持你已有信念的“事实”,同时忽略任何与之相反的信息。这通常被认为是在“挑选事实”,尽管挑选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通常是有意识的,但确认偏误通常是无意识的。如果你相信自己的幸运色是黄色,那么实际上你就会开始更频繁地注意到黄色。

这也不是说你错了,在你的生活中有很多黄色的东西,而且其中一些与你的积极经历有关。所以确认偏误的问题不在于你错了,而在于你没有看到全貌。

确认偏误维恩图,图片来源:markmanson.net

关于确认偏误,一个奇怪而有趣的事情是,当人们获得的信息越多时,确认偏误似乎就越猖獗。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有违直觉。毕竟,更多的信息应该会带来更好、更真实的想法,对吗?

其实不然。确认偏误的存在实际上预示着相反的结果:更多的信息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来让我们“挑选”符合自己固有观念的“事实”。因此,接触更多的信息实际上会使信念两极分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互联网上会出现那么多不可思议的言论。我们并不是改变自己的信念去适应新的信息,而是使新的信息适应我们的固有信念。

事实上,在网络上很容易发生确认偏误,这就形成了研究人员所说的“回音室”,在那里,人们只能不断获得支持自己固有观点的信息。这种情况对大型科技公司有好处,因为能让使用者认为一个平台越来越适合自己,但却对真理无益。

确认偏误是如何影响你的:确认偏误通常会让我们对自己的信念过于自信,从而可能让你在任何有轻微争议的谈话中,都成为令人难以忍受的混蛋。你会自以为是地说,“所有这些证据都证明我是对的,而对所有反对你观点的证据却视而不见。同样,与你交谈的人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能看到所有支持自身立场的证据,却对你的立场视而不见。

你们都在看同一张图片,但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除了一些明显的情形,确认偏误还会以其他更微妙的方式搅乱我们的生活。

例如,如果你认为所有的男人都是猪头,或者认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那么你就更有可能和这样的男人或女人约会。

为什么?

因为你认为所有男人/女人都很差劲,这会让你只注意到特定性别的低劣行为,同时忽略了你可能遇到的所有关心你、富有同情心的人。

如果把确认偏误比喻成是一个家庭成员的话,那它会是:你那过于挑剔的母亲,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说“看到了吗?我就知道……”的机会,尽管她已经错了一百次。

02

消极偏见

(NEGATIVITY BIAS)

什么是消极偏见:消极偏见是一种倾向,使人们往往更容易注意到事物的缺点,而不是注意到事物的优点。它实际上会让人把坏事看得比好事更重要、更突出。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说,仔细想想,这是一种适应性策略。注意到每一个潜在问题或危机的穴居人,会是幸存下来的穴居人。而那个永远对世界之美心存感激,并对黑莓的味道津津乐道的穴居人,则是那个被愤怒的鬣狗群吃掉的人。

消极偏见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我们会认为,失去某样东西的痛苦,比得到这样东西的喜悦来得更猛烈。我们对待负面反馈比正面反馈更认真。我们认为悲观的预测比积极的预测更明智、更可信。我们形成坏印象和相信负面刻板印象的速度,比相信正面刻板印象的速度更快。在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时,我们会更看重消极的行为,而不是积极的行为。

损失厌恶:我们倾向于避免损失,而不是获得收益。图片来源:markmanson.net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事实上,在心理学家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我们的大脑都会自然而然地对负面经历给予额外的重视。

消极偏见是如何影响你的:消极偏见的危险之处在于,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问题,什么只是我们的消极偏见视角。

想想那些生活安逸的雅痞混蛋们,当咖啡师在咖啡里放了太多焦糖时,他们就会大发雷霆。或者是在飞机上抱怨 Wifi 不给力的女孩,她们全然不顾自己正在体验人类飞行的奇迹。

但这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小麻烦,消极偏见还悄悄潜入了我们最亲密的关系中。比如,明明你遇到的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他的脏鞋子却让你觉得他是个邋遢鬼,于是就再也不和他说话了,这就是消极偏见在发挥作用。当你忽视伴侣为这段关系带来的成百上千的好处,而是纠结于你希望他改变的那一点时,消极偏见也会出现。

消极偏见也会延伸到大型组织甚至社会中。

管理界有句老话,即使事情有所改善,抱怨的员工也不会消失,他们会开始抱怨越来越好的事情。

我认为,整个世界都是如此。在《一切都糟透了:一本关于希望的书》(Everything is Fucked:A Book About Hope)一书中,我描述了大量证据,这些证据表明,从几乎所有指标来看,全世界都取得了不可否认的进步。

人们很容易忘记这一点,但就在几代人之前,地球上的大多数人还生活在某种形式的奴隶制或极端贫困中。战争横扫各大洲,杀害了数千万人。从几乎所有标准来看,今天的生活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

然而,如果你花几个小时在 Twitter 上浏览,就会认为世界末日已经来了,又走了,而且还会再来。

如果把消极偏见比作是一个家庭成员的话,那它会是:你那不知感恩的十几岁青春期女儿,你为她提供衣食住行、教育以及支持各种丰富活动和爱好的资金,可她还是说你“毁了她的生活”,就因为有一次你穿着浴袍和洞洞鞋和她的朋友聊天了。

是什么样的偏见让你讨厌洞洞鞋了呢?

迷彩 Crocs 洞洞鞋。图片来源:markmanson.net

03

激励引起的偏见

(INCENTIVE-CAUSED BIAS)

什么是激励引起的偏见:人类对奖励和惩罚的反应非常灵敏。我们就像狗一样,一想到美味的食物就流口水,而一想到不愉快的事情会发生,就会夹着尾巴呜呜地逃走。就像狗会在你的榕树上撒尿,除非你给它一个更好的选择一样,我们人类也会在所有东西上撒尿,除非有更好的选择出现。

正如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所言,“当一个人的薪水取决于他是否理解某件事时,那么就会很难让他理解这件事。”

激励引起的偏见会使我们在自身激励机制的作用下,做出非理性、愚蠢或不道德的决定。

我们的头脑中往往会有一个因果链。我们会对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产生好的情绪,对我们无益的事情产生不好的情绪。同样,我们往往会合理化追求好感觉的理由,并编造理由来避免不好的感觉。

因此,如果激励机制使我们倾向于从做某件事情中获益,那么大脑就会开始工作,说服自己这一定是件好事。正常人经常会忽视道德问题或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因为他们马上就能从某些可怕的行为中获益。

你和我很容易坐在这里说,“真是一群混蛋,我永远不会那样做。”但事实上,我们都可能那样做。我们只是不知道自己怎么就那样做了,因为大脑阻止我们看到这一点。

激励引起的偏见是如何影响你的:我不确定激励引起的偏见是否会让我们成为混蛋,因为它只是表明了在某些条件下,我们的本性是多么可怕。

想想那些受到股票期权和“黄金降落伞”激励的首席执行官,他们不惜牺牲公司的长期健康来承担短期风险,只是为了现在自己能赚更多的钱。

再看看美国糟糕的监狱系统,它的配额甚至拘留中心都是私有化的,其动机实际上是让更多的人在监狱里呆更长的时间,并不鼓励改造或教育。

在极端情况下,由激励引起的偏见不仅会把我们变成混蛋,甚至会把我们变成怪物。大屠杀中的许多暴行并不是由纳粹军队中的高级施暴者实施的,而是由那些被激励“服从命令”的普通士兵实施的。

纳粹大屠杀的主谋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在以色列受审。艾希曼并不是人们想象中邪恶的反犹怪物,而是一个无聊的官僚,只是想给上司留下好印象。图片来源:markmanson.net

好消息是,我们可以设计出更智能的系统,消除不良的激励,促进良好的激励。正如激励引起的偏见所展示的那样,人类对胡萝卜和大棒是有反应的。我们只需要更仔细地考虑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它们。

如果把这种偏见比作是一个家庭成员,那它会是:你那通过歪门邪道炒房赚钱的白痴叔叔,他会不停告诉你其他人有多懒,因为别人都不如他成功。

04

行动者-观察者偏见

(ACTOR-OBSERVER BIAS)

什么是行动者-观察者偏见:行动者-观察者偏见指的是一种倾向,即将自己消极行为解释为环境因素(外部因素),将他人的消极行为解释为人格素质(内部因素)。

因此,基本上,如果你搞砸了某件事情,那么会寻找外部原因来解释搞砸的原因,这样就不会觉得是“你的错”。但当别人搞砸了某件事情的时候,即使他们做了和你一模一样的事情,你也很可能会把责任归咎于他们个人。

当我在路上拦车时,那是因为我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不能迟到。但当你在路上插队时,那是因为你是个自私鲁莽的人。

《花生漫画》——认知偏见。图片来源:markmanson.net

行动者-观察者偏见是如何影响你的:行动者-观察者偏见会在很多方面把你变成一个虚伪的大混蛋,例子不胜枚举。

当你和伴侣争吵的时候,会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辩护,却谴责他人的不良行为。

当你在学校考试中作弊的时候,会辩解称自己有很多其他的责任,所以无法学习,但是当其他孩子因为作弊而被抓的时候,你会因为其不诚实而评判他们。

当你迟到时,会责怪交通堵塞,但当你朋友迟到时,会认为这是对你人格尊严的侮辱。

如果把行动者-观察者偏见比作是一个家庭成员,那它就是:你的混蛋哥哥,每次你惹恼他或乱弄他的东西,都会把你揍得屁滚尿流。但是,当你偷偷溜进他的房间,偷了棒球棍,走到他身后,一棍子打在他头上时,你的父母却表现得好像你刚杀了他一样,所有人都认为你是那个坏人……

05

群体归因偏见

(GROUP ATTRIBUTION BIAS)

什么是群体归因偏见:群体归因偏见使我们假设一个人的特征,与其所属群体的特征相似。群体归因偏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基于种族或性别的刻板印象。

值得一提的是,你的大脑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有很多感官数据和信息需要筛选。因此,所有这些认知偏见,都是大脑为节省时间和精力而采取的“捷径”。传统上,这些捷径是有用的,特别是在穴居人时代。只有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这些捷径才开始产生问题。群体归因偏见可能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群体归因偏见是如何影响你的:显然,群体归因偏见很容易让我们变成种族主义者、性别歧视者或同性恋恐惧症者,等等。这些都是彻头彻尾的混蛋行为(至少应该是)。

但群体归因偏见的奇特之处并不在于我们会成为偏见的受害者,更有趣的是,我们是如何利用群体归因偏见为自己谋利的。群体归因偏见是人类天性中根深蒂固的特征,我们不仅会根据自己所感知的群体来判断他人(即使他们与这些群体并不相似),而且还会试图将自己与社会群体联系起来,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换句话说,我们积极地试图操纵他人的群体归因偏见,使之对自己有利。

我们买衣服、汽车、俱乐部会员资格和高档鸡尾酒,向世界展示自己很成熟、很前卫,或者很酷。我们会向上社交,积极向自己想融入的群体靠拢,认为这样会让我们看起来很高级。我们使用俚语、习语等表达方式,来与想融入的群体相匹配,希望别人能将自己认定为该社会群体的一员。

顺便说一句,和那些能提升你地位的人在一起并没有什么错。但如果你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利用他们,那就是混蛋行为了。同样,注意到某些人属于某个更广泛的群体或类别也没什么不对。但当你像评判群体一样评判个体时,就会出现麻烦。

简单地说,就是要把每个人本身当作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果把群体归因偏见比作是一个家庭成员,那它就是:你有种族主义的爷爷,他会在家庭聚会时说一些难听的话,然后大家都低下头,假装没有听到他说刚才那句难听的话。

我们能克服自己的认知偏见吗?

很好,现在我们都意识到了自己的认知偏见,那么它们就不再是一个问题了,对吗?

错了。

事实是,这些认知偏见是人类天性中根深蒂固的特征,不是一按开关就能关闭的。仅仅意识到这些偏见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因此,管理偏见的最佳工具,可能就是你在生活中更加专注的能力

我知道,“正念”已经成为了一个包治百病的流行词,据说它可以治愈社会的所有弊病。但我们在这里谈论的是,培养一种持续的自我意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你能够始终如一地识别、思考和质疑自己的想法和信仰。

注意到自己的偏见,是更有效地处理偏见的第一步。但是,提高自我意识不仅意味着要在偏见出现时就注意到,还意味着要更深入地了解为什么面对偏见,你似乎会失去对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控制。

举几个例子:

  • 为什么你总是倾向于消极偏见,只看到事物的缺点?也许你有一些未解决的不满需要排解。

  • 为什么你总是相信自己是对的?也许你对自己的智商有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而你正试图掩盖这种不安全感。

  • 群体归因偏见是为了满足你某种迫切的优越感吗?你是否强烈地想要感觉自己属于某个群体,以至于不惜妖魔化其他群体以获得这种感觉?

我们的认知偏见从根本上根植于认知之中。这些偏见不会消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学会驯服它们、控制它们、让其为我们服务。否则,我们注定要成为偏见的牺牲品。

译者:Jane

做人做事的智慧
做人做事的智慧
2025-03-24 11:5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