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少了什么,会发生糖尿病?医生说:2种情况常见,第2种最多
更新于:2025-03-24 11:59:11

“不爱吃甜品,怎么会得糖尿病呢?”

40岁的王老师患糖尿病而离世了。

王老师离世后,很多人疑惑为什么王老师不怎么爱吃糖、爱吃甜的,为什么还是得了糖尿病呢?

原来,在日常生活中王老师是工作狂,为了提高效率,她经常吃火腿肠来代替正餐,但是火腿肠中含有的糖精和添加剂比较多,导致体内的血糖不断升高而引发了糖尿病。

究竟为啥会得糖尿病,不吃糖也会得吗?

其实,患上糖尿病跟糖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身体里缺了一种东西。

一、“胰岛素”,糖尿病的“祸根”

“胰岛素”是我们会不会患糖尿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小妙选取2种比较常见的类型来跟大家讲解。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的一种,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目前1型糖尿病并没有明确的病因,但比较主流的观点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可能和遗传基因、病毒感染和突变环境等有一定的关系。

1型糖尿病主要见于年轻的青年人和青少年儿童。

由于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的胰岛功能障碍,分泌的胰岛素不够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所以必须要外源性的胰岛素进行治疗。我国指南推荐所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要尽早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包括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和基础加餐食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或者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2型糖尿病常见于老年人,据统计,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3人就有1人罹患2型糖尿病;作息不规律的年轻上班族也容易被2型糖尿病“眷顾”;此外,肥胖也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

二、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灵丹妙药”

据中国糖尿病和代谢疾病研究通知资料表明,我国有9240万糖尿病人群,糖尿病前期人群高达1.48亿,而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2型糖尿病人群。也就是说,有上亿的人群正在或者已经走进了2型糖尿病的“团队”。

上文小妙已经说了,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所以健康的生活习惯就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灵丹妙药”。

▪ 饮食:正常情况下,我们一天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应该占总热量的55%-60%,也就是300-400左右,不少于150克,具体的摄入量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每天最好摄入500克的蔬菜,其中包括50-100克的水果,因为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防止便秘,还能预防肥胖;控制高糖高脂饮食,糖和油最好控制在30克左右。

▪ 运动:运动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方法,跟不运动的人相比,每周运动4小时或每天运动35分钟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将下降80%,长期规律的有氧运动能起到改善胰岛素作用

▪ 不要熬夜:睡眠不足容易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导致内分泌紊乱,身体就容易出现问题,就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

三、得了糖尿病,也别慌,4个办法劝退它

对那些预防失败,或者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也别怕,4个办法劝退它:

首先,饮食治疗。可以通过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饮食要均衡而有营养多摄入蔬菜和水果,控制高糖高脂饮食。

其次,运动治疗。运动对治疗糖尿病有辅助作用,坚持每周运动4小时或每天运动35分钟, 可以选择有氧运动。

另外,要进行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不能只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治疗,关键还需要药物治疗。根据《糖尿病最新指南》,二甲双胍依旧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线药物。另外,各别糖尿病人群,比较常见的是1型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岛素。

除此之外,糖尿病病人还可以通过手术治疗。糖尿病手术治疗是指通过肠胃道的重建,来改善甚至治愈糖尿病,不过目前糖尿病手术治疗只针对2型糖尿病,在欧美国家早已经应用于临床,但是在国内的开展还不是很充分,所以在进行手术治疗前,要考虑清楚。

四、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的“保护伞”

除了各方面的治疗外,血糖监测也是糖尿病的“保护伞”。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监测是非常重要的,进行血糖监测可以帮助患者有效掌握自己的血糖变化,对于运动、饮食、生活规律、用药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患者及时发现问题,尽早治疗

其次,血糖监测可以反应药物的疗效,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改善治疗效果

最后,血糖监测可以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改善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看来并不是不喜欢吃糖就不会患糖尿病,要想预防糖尿病,关键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一旦发现得了糖尿病,就要积极治疗。

 

参考资料:

[1]洪勇涛,杨晔,赵丹玉.2型糖尿病治疗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7:90-92.[2]陈恩.健康饮食最优组合[J].东方药膳,2018: 15-15.[3]朱婧,顾愹,蒋和敏,郑旭琴,范红旗,孙敏,王坚,朱大龙,马建华,李伟,崔世维,成兴波,杨涛.1型糖尿病诊疗现状调查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50-154.[4]林楠.监测血糖的重要性[J].糖尿病新世界,2012:20-21.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