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有些人因贪婪与跟风,被诈骗分子利用,落入骗局。这并不是因为骗子手段高超,而是这些人过于轻信,缺乏判断力,以至于掉入陷阱而不自知。
另一些人可能因为软弱和老实,常受小人欺负,处境艰难。问题不在于小人的恶行,而是这些人过于懦弱,不知道如何捍卫自己,自然容易受人欺侮。
很多不幸看似由他人造成,实质上往往源于自身选择。正如古语所说:“自作孽不可活”。
要想过上满意的生活,就不能糊涂行事,而应谨慎做出每一步决策。否则,不仅害了自己,还会影响到家人。
尤其到了四十岁,更应该避免走错路,这需要我们格外警惕。
一、牺牲健康以追求短期目标。
复旦大学的一位女教师于娟在其临终之作《此生未完成》中写道:
“为一个不确定的目标倾注所有,无疑是愚蠢的行为。直到生病我才明白,人们应当在可持续的人生目标中寻找快乐,而非只关注短暂的名利。”
许多人常常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健康时不珍惜身体,等到健康崩溃了才感到后悔莫及。
遗憾的是,世上并无后悔药,一旦遗憾成为现实,便无法挽回。不珍视健康的人,最终将面对死亡的威胁。
现代中年人经常过度劳累、压力山大,却忽视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这终将带来严重后果。
历经风雨方知平安无价。病后才后悔毫无意义,唯有从一开始就注重劳逸结合,保护好身体,才是长久生存的关键。
二、盲目追随教育潮流,浪费资源。
我发现许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并不明智,也不擅长精准教育。他们的方式往往是随波逐流,没有明确的方法。
看到别人的孩子学钢琴就急忙跟进,却未考虑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喜欢。
同样地,看到别的孩子学画画也匆忙效仿,却忽略了自己孩子是否有绘画天赋。
不应盲目追随他人,而应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来教育。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提升他们的竞争力。
育儿时重视“长板效应”,即发掘并加强孩子的特长,这样才能让所投资的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成果。
不是教育孩子无果,而是大多数家长盲目教育,未能精准施教。结果往往是将孩子培养成了标准化产品。
三、盲目尝试,企图赚取超出认知范围的利益。
在资本市场中有一个观点:人们只能赚到其认知范围内的钱。
最近有人在群里分享了一个例子。一位原本从事餐饮业的朋友,由于行业不景气选择退出。
听闻经营新媒体公司能赚大钱,便向行内人士取经并投入资金,然而一年过去仍无所获。
他疑惑为何别人轻松赚钱,自己却不行?答案显而易见,不了解一个行业就无法在该行业获利。
有些事情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复杂。就像炒股一样,不懂行情的人无论如何投钱,最终都可能亏损累累。
到了中年,不应抱有过高的期望,而应在熟悉的领域深耕细作。任何人,包括精英在内,都只能从自己了解的领域获得收益。
四、推迟幸福,不懂得及时把握幸福。
6岁时你有能力吃棉花糖却不去享受,非要等到18岁时再去体验,那时的滋味已不再相同。
20岁左右有能力追求心仪的人却犹豫不决,期待有了财富再去表白。但到了30岁时即使赚到了钱,初恋的感觉也难以找回。
40岁时有机会去看看世界的美好,却选择等待退休后再实现。当到了60岁,可能因为身体状况的限制,已经无法去旅行了。
人生的许多遗憾都是因为总是推迟寻找幸福造成的。许多人总是幻想着将来会有更大的幸福,却忘了珍惜眼前。
忽视现在的幸福而期待未来的幸福是对人生不负责任的表现。谁能保证未来一定能比现在更幸福呢?没有人能给出这样的保证。
对待父母要孝顺,追求理想要积极,享受生活要及时。千万不要一再拖延,否则悲剧可能就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