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淮北日报
淮北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曹晓倩
疝气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它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然而,许多人对疝气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存在误区。本文将从疝气的基本概念、常见类型、发病原因、症状表现、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全面科普,帮助大家正确认识这一疾病。
一、什么是疝气?
疝气是指人体内的某个器官或组织通过肌肉或筋膜的薄弱区域向外突出形成的肿块。最常见的疝气是腹股沟疝和脐疝。简单来说,当腹部的压力增加(如咳嗽、打喷嚏、举重物等),腹腔内的器官(如肠管、网膜等)可能会穿过腹壁的薄弱点或裂孔,形成一个可触及的肿块。
疝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先天性发育缺陷、后天性肌肉萎缩或损伤等。虽然疝气本身并不是致命性疾病,但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嵌顿疝或绞窄疝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二、疝气的常见类型
疝气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腹股沟疝
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疝气病例的70%-80%,多见于男性,尤其是老年男性,有以下两种:
①斜疝:肠管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
②直疝:肠管直接从腹股沟三角区突出。
2.脐疝
①多见于婴儿和中老年人。
②肠管通过脐部的薄弱区域突出。
③婴儿脐疝通常是先天性的,多数情况下会在1岁内自愈。
3.切口疝
①多见于接受过腹部手术的患者。
②由于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或感染,导致腹壁薄弱。
4.腰疝
①较少见,多见于体力劳动者。
②肠管通过腰部肌肉的薄弱区域突出。
三、疝气的发病原因
疝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先天性因素
①腹壁发育不全或肌肉组织薄弱。
②婴儿出生时脐部未完全闭合。
2. 后天性因素
①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长,肌肉和筋膜逐渐松弛。
②长期腹压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肥大导致排尿困难等。
③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者更容易因腹壁受损而发生疝气。
④手术后遗症:腹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或感染。
3.性别差异
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尤其是腹股沟疝。
四、疝气的症状表现
疝气的症状因类型和程度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表现:
1.肿块
患者在腹股沟、脐部或其他部位可触摸到一个柔软或有弹性的肿块。肿块在站立、咳嗽或用力时明显增大,平卧休息后可自行回纳。
2.疼痛
肿块所在区域可能出现隐痛或钝痛。当肿块嵌顿时(即肠管被卡住无法回纳),会出现剧烈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3.消化系统症状
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等,尤其是在嵌顿疝的情况下。
4.局部不适
患者可能感到局部沉重感或牵拉感。
五、疝气的诊断与治疗
1.诊断方法
①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检查肿块的位置、大小和可否回纳。
②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CT或MRI,用于明确疝气的类型和范围。
2.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
①适用于婴儿脐疝或小型腹股沟疝患者。
②使用疝气带固定肿块,防止其进一步突出。
③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如严重心脏病患者)。
手术治疗:
①传统开放手术:通过切开腹壁,在薄弱区域缝合修补。
②微创手术(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大多数患者。
③人工材料修补:使用医用补片加强腹壁强度。
3.注意事项
嵌顿疝是疝气的紧急情况,需立即就医。手术后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防止复发。
六、疝气的预防措施
虽然疝气的发生与某些先天性因素难以完全避免,但通过以下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1.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会增加腹压,削弱腹壁强度。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维持健康体重。
2.避免长期腹压增高
积极治疗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肥大等可能导致腹压增高的疾病。避免长时间站立或提重物。
3.加强腹壁锻炼
通过适度的体育锻炼(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等)增强腹壁肌肉力量。避免过度疲劳和剧烈运动。
4.注意手术后护理
手术后严格按照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和护理,避免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
5.定期体检
特别是中老年人和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腹部检查。
七、结语:正视疝气,守护健康
疝气虽然是一种常见病,但其危害不容忽视。通过了解疝气的基本知识、早期症状和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一旦发现疑似疝气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医疗知识是我们远离疾病的重要保障!
让我们共同努力,正视疝气这一健康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守护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健康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