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程国政
隆黛尔宫一角。 作者供图
■程国政
不久前的拉脱维亚之行,我的最大感受便是:这座波罗的海边的隆黛尔宫简直就是一座中国陶瓷博物馆!
外观嫩黄乳白的隆黛尔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复建的,建筑内部基本依照18世纪的样貌布置。一进隆黛尔宫的大门,就被一件“身高”如四五岁孩童的青花瓷敞口瓶惊艳,几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正坐在它前面的白色长凳上张望,难道不怕碰到?我心揪了一下。一行人继续往里走,宫殿内各种青花瓷、白瓷艺术品随处可见。宫殿主人毕隆公爵的寝殿里竟然有两座黑瓷壁炉,壁炉顶均作楼阁状,四角有望阙,中间则是中西合璧的面包式塔顶,仿佛大衣柜站在墙角。
房间另一边,五彩将军罐静静地摆在大约是玳瑁为饰的小柜上,我凑近看,罐体上的凤凰栩栩如生,朝着牡丹而去,两个罐子上都是一样的情景,所谓牡丹一夜经微雨,凤凰摇摇自然来。此外,还有青花梅纹将军罐、元青花将军罐、各种开窗图案的将军罐、青花瓜棱形将军罐等,令人目不暇接。
隆黛尔宫始建于1736年,正逢清乾隆元年,是俄国第四位皇帝安娜女皇为内侍兼摄政王毕隆(她的情人)建造的夏宫。安娜女皇执政到1740年,即乾隆五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从1762年登基,到1796年去世。她在位时将其珍贵的中国瓷器作为礼物赠予他的情人祖波夫王子。这样,宫内有大量的康雍乾时期的瓷器就不足为怪了。但为何数量如此大、瓷器如此精美?这还要从古代海上贸易的揽金利器——中国的瓷器制造说起。
中国瓷器发展至宋,大行其道,朝廷采取宽松的海上贸易政策,于是人有多大胆,船就跑多远,瓷器、丝绸等中国好物从海上贩运到周边国家就成为常态。到13世纪,马可·波罗的游记为欧洲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天堂的窗。书中的东方神秘国家,诸般美好令人沉迷向往。书中描述的青花瓷,其独特的花纹、优雅的色彩,让欧洲人不能自已,于是开始直接从海上往欧洲运输中国瓷器,现在我国海域不时传来一船一船的瓷器从海底被发掘的消息,那都是当年海上瓷器之路的船运物证。
那时的欧洲人极度痴迷来自东方的瓷器,领主、贵族们甚至愿以强悍的战士换取精美瓷器。上流社会皆以收藏中国瓷为荣,宫廷中不摆上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的瓷器,那就等同在贵族圈里裸奔,摆得少了也往往遭到轻视。
欧洲早期瓷器由阿拉伯人经海路转运而去,到市面上已涨价数倍甚至几十倍,因为稀罕,所以贵,欧洲流传一寸瓷片一寸金的说法。历经千辛万苦,欧洲工匠终于仿制成功,并结合自身特点发展出各种创新技术。
隆黛尔宫内的瓷器除了来自中国的以外,还有不少便是出自欧洲匠人的手笔,大多是乾隆时期风格,属于值得炫耀的东方皇家时尚“同款”。研究者称,这些精美的瓷器,很可能是专为隆黛尔宫定制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时的俄国,化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受安娜女皇之命,筹建瓷器厂。他与地质学家米哈伊尔共同研发出以俄罗斯本土原料制成的瓷器配方,并培养了首批本土制瓷师。初期,瓷厂主要生产带有浓郁俄罗斯民族风格的瓷器,如鼻烟壶、茶咖啡巧克力杯、甜品容器以及复活节彩蛋等。随着瓷器品质的不断提升,功能用途不断扩大,俄国瓷风格逐渐形成,其中不少作品也摆进了隆黛尔宫。
今天,我们在隆黛尔宫里看到了源出中国、来自各方的瓷器,文明交流浓缩于一瓶一碗,陶瓷的世界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