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重启人生,57岁卖爆这款小众产品,年销超2000万元
更新于:2025-03-25 04:19:51

2008年,40岁的胡德祥毅然决然地辞去体制内的工作,下海经商。

那是一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年代,市场上存在着巨大的生意机会,许多领域都等待着填补空白。胡德祥从湖北的小城市南下深圳,捡起他原来所学的专业,在一家外贸公司做起了工艺指导,教大家做掐丝珐琅的各类产品,再出口到欧美。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只过了两年,胡德祥就察觉到公司订单量的下滑。他干脆辞去了当时的工作,回到湖北武汉寻找创业的机会,“我已经42岁了,总不能一辈子打工吧”。

2010年,胡德祥开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教人学习掐丝珐琅,“那时候技术还很值钱,要学这门手艺,至少要1000元的课时费”。

但他很快就意识到仅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时间,这辈子都没办法赚到大钱。同时胡德祥发现同为手工制作的十字绣市场异常火热,于是他瞄准了十字绣的客户,专门针对这些群体,宣传掐丝珐琅。

胡德祥改变原来“收1000元教技术”的模式,开始走“买几十元产品送技术教程”的路线。在短视频还没兴起的那些年,他将掐丝珐琅作品涉及的工艺技术刻成光盘,买产品就送光盘,将售卖时间的有限游戏转变成售卖产品的无限游戏。

创业头几年,胡德祥没赚到什么钱,大家对掐丝珐琅的接受度不高,但他从没想过放弃。他花钱做掐丝珐琅画的开发和研究,面向十字绣市场进行精准推广,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线下商超人潮汹涌的那些年,他将产品搬进大商场,又在疫情后,精准转移到了线上。

今天,他已经在掐丝珐琅行业翻滚了16年,年销售超2000万元。他见证着行业的兴衰,也见证着不少曾经的客户摇身一变成了竞争对手。最近,他看向了海外市场,希望能够再一次带着中国的传统非遗产品去到更大的舞台。

下海经商

职业选择的偏好,往往反映了当下的时代背景。

胡德祥从体制内辞职的2008年,中国经济快速起飞,体制内的安稳对有野心的胡德祥已然失去了吸引力,“我有手艺,大可以出去闯荡一番事业”。

他离职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一家外贸公司做掐丝珐琅的工艺指导。掐丝珐琅是一种古老的金属工艺技法,通过将金属丝线(如铜、金、银)弯曲成图案轮廓,焊接固定在金属胎体上,再在分割出的区域填充彩色珐琅釉料,经高温烧制、打磨抛光后形成绚丽作品。

珐琅技术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后经波斯、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并在明代达到巅峰,因景泰皇帝朱祁钰酷爱此艺,宫廷作坊大量生产,并以“景泰蓝”之名传世。

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珐琅技艺一度濒危,政府还曾成立“北京珐琅厂”,召集老艺人恢复传统工艺。改革开放后,景泰蓝通过广交会等渠道进入欧美、日本市场,因其“东方奢侈品”的定位在海外备受青睐。

在体制内工作的业余时间,做掐丝珐琅画是胡德祥唯一的爱好。在外贸业务飞速发展的那些年,很多外贸企业缺的正是他这种对技术极度了解的老师傅,可以减少新手的试错损耗。

他抓住外贸公司的机会,月薪由体制内的几千元涨到了外贸公司的几万元。但国际市场变得很快,只干了两年他就察觉到了公司订单量的不断减少。2010年,他干脆辞职,回到武汉创业。

普通人创业的起点往往都是从工作室开始,胡德祥也是一样。起步初期,他靠学费赚钱,花1000元可以在店里跟着他学习掐丝珐琅的制作。

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学徒制意味着靠出卖劳动时间赚钱,但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这种模式不可能大规模复制,而且当时掐丝珐琅还比较小众,学的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而同时期,十字绣的市场却十分火热,把产品卖给消费者,消费者自己动手制作成品。胡德祥因此受到启发,开始改变生意模式。既然掐丝珐琅也要手工制作,那不如学习十字绣的售卖模式,卖材料包,再附赠学习教程,这样卖出的产品数量没有限制,潜在的消费群体也扩大了。

他把目标人群对准了原本消费十字绣的客户,并且做了针对性的宣传:第一,掐丝珐琅画比十字绣更漂亮,颜色更鲜艳;第二,十字绣动辄要绣几个月,而掐丝珐琅需要的时间周期短,几天甚至几小时就能做出成品;第三,掐丝珐琅更具个性化,每个人做出的成品都不一样。

当时,十字绣的生产商家大部分都在义乌,为了更好的宣传效果,2013年胡德祥干脆搬到了义乌。

打开市场

创业的前几年,他一门心思都扑在产品研发上。

在掐丝珐琅画原本的优势之上,他专门针对十字绣的用户群体做了相对应的产品设计。比如市面上的十字绣往往以大尺寸为主,很多作品至少需要绣一两年的时间,胡德祥就专注小型装饰画的市场,设计小款式的掐丝珐琅画,一两天的时间就能完工。

在材料便捷性上他也做了不少改进。

最早用来装裱的材料是密度板,遇水容易变形,保存时间不长,胡德祥尝试着改为成本更高的铝塑板。但铝塑板过于厚重,装裱过程和保持都不方便,后期他又改成了环保PVC材质,不仅自重轻,还保持了时尚简约的特质。

还有用来粘丝的胶,早期需要注射器手动抽取胶水,操作繁琐,后来他直接从国外进口专用的胶水,让整个操作过程更简单方便。后期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用来记录工艺的光盘也被胡德祥慢慢换成了二维码,“不仅是产品需要不断创新,每个细节都需要替客户考虑”。

但在义乌待了两年后,他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绩。他一度感到沮丧,同时重新审视了一下手工市场。

胡德祥发现,在义乌,如果一个产品的热度上来了,那么所有人都会开始做同款,接下来就是价格竞争,爆款来得快,去得也快。“当时十字绣的热度已经慢慢退去,如果长期在义乌发展,掐丝珐琅画很可能会和十字绣面临着同样的结局。”胡德祥说。

更关键的是,虽然掐丝珐琅和十字绣都是手工行业,但十字绣的客户群体大部分是农村妇女,她们具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十字绣给她们提供了低成本的“消磨时间”方式,最后的成品还能放在家中做装饰;而掐丝珐琅工艺精美,以装饰功能为主,和十字绣面向的人群应该是不同的。

想明白后的胡德祥从义乌离开,再次回到武汉。与第一次来到武汉不同的是,这一次他已经打磨好了产品,想清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线下到线上

2015年,胡德祥回到武汉,和各大商场合作,把掐丝珐琅画的材料包放在商场里的手工店铺销售。

那是线下商场迅速发展的几年,二三线城市商业综合体数量激增,商场逐渐转型成为“综合体”,融合了购物、餐饮、娱乐等各种功能,体验式消费成为吸引人流的核心因素,其中手作产品更是因其独特性大受欢迎。

有了前面几年在产品上的改善和设计,胡德祥也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小高峰,不少商场里的手作店都找他拿货,高峰时期他一年能够卖出1000多万元。

直到2020年,疫情暴发让线下生意几乎停滞,许多大客户都慢慢停止进货,胡德祥也只能减少人员,减少生产,同时把销售渠道从线下转到线上,做出新的改变。

早在2016年,胡德祥就尝试过在线上开店。但当时掐丝珐琅在线上并不流行,甚至没有一个单独的类目。到了2020年,了解掐丝珐琅的人越来越多,整个市场已经开始被更多人了解,在线上也有了单独的一级类目。

“虽然线下生意停滞,但市场却并没有萎缩,只是换了一个销售渠道。大家都待在家里,线下娱乐受限,消费者反而可以通过手工活动模拟线下体验,所以手工类的产品反而在线上爆发了。”胡德祥告诉我们。

创业中遇见困难的时候,往往也是创业公司进步最快的时候。由于经营不顺利,创业者往往不能按照常规思路去做事情,反而会更多的去看市场目前的情况,思考效率、成本等等问题,同时做出新的改变。

在疫情的冲击下,胡德祥被迫选择改变,从线下全面转移到线上,从B端大客户转为C端小订单,同时围绕着热门IP进行产品开发。这些举动不仅让他的生意活了下来,还迎来了更多的增长。

2024年,胡德祥的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最近他刚刚做了哪吒系列的新产品,“把中国非遗文化和市场流行结合起来,才能触达到更多人”。

今年他又将目光放到了海外市场,希望能够带着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产品走到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