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绵阳日报
吴家镇的聚怡家庭农场里,村民采收姜黄。 |
□ 唐蕾 记者 刘凤君 彭雪 文/图
连日来,涪城区吴家镇的聚怡家庭农场里一片忙碌,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作为中药材姜黄的种植基地,这里正迎来收获的黄金期。
“大家清理的时候小心点,这是上好的药材,不要把里面的黄色药粉蹭掉了。”姜黄地里,村民们抢抓晴好天气采收姜黄。他们熟练地挥动着农具,随着泥土的翻动,一垄垄饱满的姜黄破土而出。村民们小心地抖落姜黄上附着的泥土,去除多余根茎,再放进筐里。不一会儿,一辆农用车就被装得满满当当。
姜黄属于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备抗炎、抗氧化、抗菌等多种功效,还是优质的天然食用色素与调味料。
说起姜黄的丰收,农场负责人黄海财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不仅试种了姜黄,还创新选择与姜黄生长习性互补的作物进行套种。这种创新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为姜黄生长营造更好的环境。”由于姜黄生长周期较长,前期土地覆盖率低,极易滋生杂草,而且单一作物种植面临着诸多风险。经过多次考察和研究,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聚怡农场采用姜黄与玉米套种的模式。
玉米植株高大,能为姜黄前期生长提供遮阴,契合姜黄喜阴的生长特性;姜黄则能抑制玉米地杂草生长,二者相互协作,相得益彰。此外,玉米收获期早,在姜黄进入快速生长阶段时,不会与姜黄争夺养分和空间。
套种模式成果显著,土地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套种实现了“一地两收”。“今年是姜黄种植的第一年,我们一共种了40来亩,产量和品质都相当不错,每亩姜黄产量能达到1500斤左右,每亩增收约2000元,这一季就能增收8万元。”黄海财兴奋地说,套种的玉米也带来了额外收益。同时,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套种减少了化学除草剂的使用,降低了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不同作物根系分布各异,有利于保持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聚怡农场姜黄的丰收,不仅有力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还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在采收季节,周边众多村民来到农场工作,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村民杨华英开心地说:“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每天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
该农场的创新套种模式,为姜黄种植产业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在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兼顾了生态环境保护,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记者从市卫健委获悉,目前全市规模种植姜黄约2000亩,主要分布在梓潼、涪城等地,产量600余吨,收入达280余万元,其中,部分姜黄药材种植户创新采用了套种模式,极大地满足了本地药商的需求。此外,据绵阳海关的消息,绵阳姜黄连续几年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