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的生死之战 基金的暗夜坚守
更新于:2025-03-25 08:30:08

3月18日,小鹏汽车公布了2024年财报,这是小鹏史上业绩最好的一次财报。

财报显示,小鹏汽车2024年实现总收入408.7亿元,同比增长33.2%。其中,汽车全年交付量达190068辆,同比增长34.2%,汽车销售收入为358.3亿元,同比增长27.9%。与此同时,小鹏整体毛利率从2023年的1.5%大幅提升至14.3%。

小鹏董事长何小鹏在2024年业绩沟通会上表示:“2024年第四季度,小鹏达成了各项关键目标,交付量创新高,汽车毛利率连续六个季度改善。”

何小鹏还指出:“小鹏正在从电动化时代AI时代进行转型。如果2025年标志着AI应用的开始,那么小鹏汽车自主研发的AI汽车和人形机器人将是AI在实体世界中最重要的两大应用。”

除了财报的惊喜,小鹏在资本市场上也走出一条凌冽的向上曲线。

小鹏自2024年8月中旬触底后,开始强劲上涨,股价从最低点25.5港元附近一路攀升到最高106港元,仅7个月,小鹏上涨超过3倍,区间涨幅265.07%

(投基记整理:数据来源于wind,时间区间20240814-20250318)

在这轮小鹏的资本盛宴中,有人欢喜,有人愁。在此之前,小鹏走过很长时间的低谷,有过至暗时刻,曾一度被市场和资本抛弃。当然,也总有人,选择陪伴或持有。

这批拥护者中,不乏公募基金的身影。他们大多数因提前布局,精准加仓,都充分享受到了这波上涨红利。

从小鹏最新财报数据来看,共有22家公募基金公司的63只产品买入小鹏的股票。(数据来源于wind,时间截止20241231)

其中,中欧基金、信达澳亚、嘉实基金三大基金公司持股量占据前三。中欧基金旗下13只产品共计持股1938.16万股,位居第一。

(投基记整理:数据来源于wind,时间截止20241231)

左侧的坚守

全球最负盛名的逆向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曾说过: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毁灭......

纵观全局,真正能做到逢低布局,人弃我取,在复杂的市场中耐心拨开迷雾,在未来的估值修复中等待获利的投资人,少之又少。

回顾小鹏这几年的表现,堪称行业反转的代表。这两年,有人放弃小鹏,也有人发现价值,暗夜坚守。

2024年之前,小鹏很艰难,几乎四面楚歌。

2021年年末,刚刚完成港股上市仅3个月的小鹏汽车,便遭遇滑铁卢。此后两年,小鹏股价从最高220港元跌至25港元,市值蒸发近90%。

2022年下半年开始,小鹏的主力车型销量连续下滑,交付量同比腰斩,特别是9月G9上市后,因配置和定价上的失误,导致上市失利,1年只卖出不到3万辆,小鹏不再是新势力销冠。

与此同时,小鹏在2022、2023两年财报净亏损进一步扩大,以及多次出现因产能不足而交付延迟等问题,小鹏引发口碑和信任危机。

就在市场都在议论小鹏是否会成为下一个倒下的新势力的时候,小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2023年1月,王凤英从长城汽车空降过来出任总裁,改革了销售渠道并对产品进行了重新定义,聚焦了“智能化”的品牌战略。2024年8月和11月,小鹏相继推出MONA M03和P7+。

MONA M03第一次将城市高阶智驾带到了15万元的价格区间,上市48小时,大定量超过3万台;随后的P7+则切中了20万元以下区间消费者想体验智驾的需求,12分钟大定破万。

两款新车型的诞生,让小鹏绝处逢生,迎来转机。至此,小鹏开始走出困局,再度崛起。

随后的叙事便是:产品大卖,股价大涨。

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智能驾驶已经越来越被市场所接受,无论是用户还是资本;另一方面,造车新势力中,小鹏在智驾上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何小鹏在2024年业绩沟通会上也自信地表达到:“小鹏下半年的自由现金流将超过40亿元。这充分验证了我们规模化、体系化、战略执行能力的蜕变。”

据了解,在小鹏爆发之前,包括中欧基金在内的多家公募基金,曾密集调研小鹏。

从小鹏的公募基金持仓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中欧、信澳、嘉实等都是实力买家。主要参与的基金经理有:信达澳亚李博;中欧基金王培、代云锋;嘉实基金姚志鹏、王贵重。

(投基记整理:数据来源于wind,时间截止20241231)

信澳李博买入最早、最久

从单一基金的持股来看,李博旗下的“信澳新能源精选A”是持股最多的,并且他也是最早买进小鹏的。

2023年第一季度,“信澳新能源精选A”最早买入小鹏1014万股,尽管此后李博有过多次的加减仓操作,尤其在经历一整年过山车行情后,24年第三季度他开始大幅减仓。但李博是最早、也是重仓小鹏最久的。

李博旗下三只在管基金,“信澳新能源精选A”共计重仓小鹏8季、“信澳博见成长一年定开A”和“信澳星亦A”也分别重仓了6季和3季。足以看出李博对小鹏的长期看好。

但信达澳亚除了李博,几乎没有其他基金经理和产品入局小鹏。2024年10月刚当上基金经理的吴凯,旗下“信澳成长精选A”也是到了第四季度才首次买入并重仓小鹏。

嘉实的坚定与错过

从小鹏24年财报数据看,公募减持最多的是嘉实基金。主要是姚志鹏,但从减仓比例上看,算微调。小鹏仍在姚志鹏重仓序列中。

姚志鹏也很早就介入了小鹏,他管理的“嘉实动力先锋混合A”、“嘉实产业先锋A”都是在23年二季度就开始重仓小鹏,并且一直拿到24年第四季度,均重仓了7季。

四季度虽有减持动作,但比例不大。总的来说,姚志鹏也算小鹏的坚定持有者。

同公司的王贵重重仓时间就足足晚了一年,他所管的“嘉实创新先锋A”在23年四季度首次买过小鹏,但买得很少,此后一年一直没有加仓动作,直到24年第四季度才开始重仓,抓住了今年的快速上涨,但却错过了小鹏24年的翻倍行情。

中欧持续增仓、精准布局

相比较,中欧基金的投资团队似乎更看重小鹏的长期价值,整个团队不仅多次深入调研,旗下多只产品也先后买入,并持续加仓、重仓。其中重点参与的基金经理是王培和代云锋。

代云锋管理的“中欧优质企业混合”在23年四季度介入小鹏后,并于24年第一季度开始显著加仓,一直重仓至今,且买成了第二大重仓股。

代云锋精准买到低点且完整享受了此轮上涨。

除小鹏外,代云锋还重仓有宁德时代(重仓3季)、双环传动(重仓7季)、立讯精密(重仓9季)等智驾相关股票。

在代云锋的四季报中,他明确表达了看好未来1-2年AI 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投资机会。具体到行业选择上,他指出除了狭义的 TMT 行业外,泛制造业领域包括机械设备、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等细分行业会在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等 AI+应用的驱动下产生新的增长动能。

代云锋从业十几年,对经济结构以及产业升级趋势有深刻的理解,风格也偏成长。早期他在华宝管理的三只基金,业绩非常出色。“中欧优质企业混合”在他管理下,近一年收益达21.38%(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止20250321)

小鹏的另外一个实力买家是中欧的投资老将王培。在小鹏的整个持仓节奏上能看出,王培是上述基金经理中,唯一一个做到两次精准布局,来回赚钱的人,尤其后面重仓的时点基本踩在小鹏最低点。

以王培管理的“中欧创新成长A”为例:

1、第一次精准布局:王培在23年二季度首次买入小鹏后,在三季度获利了结,期间小鹏股价从最低30港元到最高96港元,区间上涨超过2倍。但经过一轮爬坡后,小鹏又开始持续下跌,王培完美躲过。

2、第二次精准布局:24年一季度过后,小鹏的股价已经企稳不再下跌,王培开始大举买入,旗下4只基金均在24年二季度加大持仓,且持续重仓至今。

(投基记整理:数据来源于wind)

另外,除重仓小鹏外,王培手里还有一只热门股——小米集团。在小米持仓上,王培同样展示出精准的布局思路。

(投基记整理:数据来源于wind)

王培早在2021年就买过小米,旗下“中欧责任投资A”、“中欧创新成长A”于21年第二季度分别买入小米295.56万股和419.76万股,之后清过仓。当然这期间,小米股价也一直不理想。

王培二度买入小米是在24年第三季度,旗下4只产品全部重仓。

小米2022年10月股价从8.3元港币触底后,开始两年的小幅攀爬,直到2024年8月,小米全面爆发,凌冽的涨幅势不可挡,从8月1日到2025年3月18日,小米区间涨幅超过242%(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20240801-20250318)

雷军问鼎首富。

3月18日,小米集团公布2024年财报,小米总收入达到3659亿元,同比增长35%,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长41.3%。

其中,汽车业务表现尤其亮眼,全年交付小米SU7共计136854台,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328亿元。小米SU7 Ultra锁单订单超1万台,提前完成全年1万台销售目标。小米2025年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台。

雷军说,这是小米史上最强年报。

公募基金这边,王培又因精准重仓小米完美斩获这轮红利,为基金贡献了不菲的业绩回报。截止3月21日,王培旗下4只基金“中欧创新成长A”、“中欧责任投资A”、“中欧成长领航一年持有A ”、“中欧启航三年持有期A ”近一年业绩回报均超过30%,排名靠前。(数据来源wind,时间截止20250321)

除重仓小鹏、小米外,王培还重仓了宁德时代和腾讯。

万亿空间的想象

不管是产品的兑现,还是资本市场的表现,造车新势力小鹏和小米都创造了惊喜。不仅于此,整个汽车产业的竞争都在因AI技术的突破迎来新的挑战和革命。

电动化只是上半场,而智能化才是下半场。

新能源汽车上半场轰轰烈烈,围绕电动化和国产品牌崛起两大主题,汽车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数年间,新能源车渗透率已接近过半,以比亚迪、“蔚小理”等为代表的国产车企迅速崛起占据半壁江山,上半场行情波澜壮阔,下半场随着AI技术的快速突破,将重塑汽车行业的研发、生产和用户体验。

例如,Arm推出的AI推理优化软件库Kleidi,提升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性能;宝马重点布局AI仿真平台,通过虚拟测试将新车开发周期缩短20%-30%;蔚来NOMI系统已实现生物特征情绪识别,2025年AI助手或将深度整合车控、娱乐、支付功能,形成“移动生活管家”生态。

自动驾驶技术也正在从L2+辅助驾驶向L4高阶自动驾驶跨越,将会催生万亿级的市场空间。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未来两三年智驾或许会重复电动化在20年以来走过的路,渗透率快速提升,龙头逐渐跑出来,而理解智能化的基金经理、重仓智能化的产品或许也会呈现出优异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