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德州日报
王锋
2025年春节至今,《哪吒之魔童闹海》捷报频传,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双丰收,不断刷新纪录。其成功的原因见仁见智,很难一概而论,给人的启示很多。其中一点就是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更在于能否在现代语境中持续产生新的意义。
脱胎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将古老的神话故事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相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神采。影片在对哪吒、敖丙、申公豹等角色的性格塑造上,更加立体和丰满,展现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挣扎与抉择。同时,巧妙地融入当代价值观念,强调奋斗与担当、友情与亲情的重要性。影片贴近当代观众的情感需求,无形中增强了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影片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从建筑、服饰到音乐、美术,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的臻于统一,尽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动画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和载体,是传承与创新本土文化的利器。“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面对逆境,不向命运低头,这种斗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精神写照;哪吒与敖丙的共生关系,则巧妙传递出“和而不同”的东方哲学智慧……在技术层面,影片从数以千计特效镜头的艰难技术攻坚,到运用云计算渲染打造出震撼人心的战斗场面,彰显出足以与好莱坞比肩的强大制作实力。
千锤百炼的匠心之作《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传统文化就需要这样的现代表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充分融合现代技术,通过构建兼具民族特质与世界意义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展现鲜明的中国特色、独特的中国风格与自信的中国气派。
传承,不仅仅是保留传统元素,而是如何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创新,则是通过现代技术、叙事手法赋予传统新的呈现方式。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封神”,这不正是“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生动实践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