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低薪更可怕的,是永远戒不掉的“打工思维”
更新于:2025-03-25 14:31:13

前段时间,职场上流行着一种声音,说的是建议大家“上班摸鱼绝不加班”。其实说到底,这种行为很符合我们常说的打工者思维:

做一天和尚就撞一天钟;6点下班底薪到手就算赚到;老板给多少钱,就干多少活……

这话听着来没什么毛病,但是却忽略了一个职场上最本质的底层逻辑:你不比别人多付出更多的时候,就永远别想得到比现在更好的一切。 这才是“打工思维”最可怕的地方。

打工对普通人改命意味着什么?

什么是普通人?无家底、无人脉、无超能力,简称“三无人员”,可谓彻彻底底的小白。

若一个“三无人员”贸然创业,则必败无疑,轻则潦倒,重则深陷债务泥潭。或许有人会细数盖茨、扎克伯格等人从大学退学而后成功创业的例子,但事实上,他们都非“三无人员”,假如有人也从哈佛或北大、清华退学创业,且出身于富裕中产家庭,我们当然不反对他的激情创业。

还有人会想到俞敏洪、刘强东的逆袭人生或周围白手起家的小老板,因而点燃创业热情,但假如他们看到了创业者九死一生的超低成功率,可能会多几分冷静。

既然小白创业行不通,那能否选择自由职业?

当然可以,比如,送外卖、清洗抽油烟机、做月嫂,或到工地搬砖、砌墙等。但这显然与很多人向往的自由职业不同,他们想的是自己坐在电脑前,敲敲键盘,钱就会飞来,就能挣钱。或被尊称为专家,做份方案甚至仅仅聊上几句。

前者更常见的是出卖时间和力气(当然,也一定需要相应的技能、经验等),后者多交换的是技能、经验和智慧。但显然,普通人作为“三无人员”,在职业生涯起点,不可能有足够的专业或行业积累,除了时间,顶多加上一纸文凭,再无其他。

事实上,以上两类都叫自由职业,创业风险高,干不了,高价值的自由职业也干不了,对普通人来说,就只剩下全职打工一条路了。然而,打工却非长久之计,可以说,打工是为了有一天不再打工。

因此,选择一份全职工作的核心标准,不应是钱,而是获得培训和实战的机会,以及站在公司这个平台打开眼界、结交人脉、建立影响力的可能性。简而言之,是能得到成长锻炼。

什么样的工作,能带给我们更有意义的成长锻炼呢?

关于如何选择一份好工作,前面章节已有论述。在此,以长远的眼光来看,作为打工出路的自由职业或创业,其共同点是向客户提供某种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因此,我们普通人在打工的同时,要努力积累下面两个方面的至少其一:

解决方案侧:让自己具备优势技能,并将其变成产品或服务。

客户侧:积累潜在客户,并建立信任。

以此为指向,几乎所有岗位的锻炼都可以变得有意义。当然,不同岗位在价值链中的作用不同,很明显,类似写代码、画产品图这样的工种,较容易锻炼出解决方案侧的技能:类似销售、运营的岗位,则更有助于客户侧的积累;而HR、法务等辅助活动,在价值链中不够突出,但如果人员够专业且有客户意识,也可以找到打工外的出路,例如成为一名顾问或创立专业机构。

反过来,假如把工作干成搬砖、例行公事,那么任何岗位也可能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必须时刻记住:全力以赴,磨炼技能、积累经验、形成判断力,并在工作中树立个人口碑、广结善缘,因为这是改变命运的前提。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一个打工人是为公司还是为自己,其实并无二样。

02

在危机到来前

找到职业生涯的第二曲线

任何事物都逃不出“成一住一坏一空”的循环,管理思想大师查尔斯·汉迪认为,事物在向上爬升前,会有个向下的投入期,他将整个过程称作“S型曲线”(见图6-5)。

职业生涯同样遵循S型曲线规律,要想逃脱走下坡路的命运,我们需要提前找到第二曲线(见图6-6)。在第一曲线行至巅峰之前,便可以开始发现新曲线并进行投入。从年龄上讲,理想情况是在35岁前找到第二曲线,如果40岁之后才开始寻找,也不是不可以,只是难度会越来越大。

打工人的第二曲线会是什么呢?

必然不是换个地方继续打工。要知道,大多数企业招聘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一线岗位倾向于招35岁以下的人,经理、总监等中层岗位的门槛是40岁,高管岗位或高级人才的年龄限制会放宽到45岁,至于年龄更大者,要想找到回报高、有发展的全职工作机会,难度会非常大。

如此看来,打工人最可能的出路,是自由职业或创业。要完成这个转变,有两条路径(见图6-7):

  • 路径一:将兼职作为从打工人到自由职业者的过渡,最终成为一名终身的自由职业者,或继续进化为创业者。

  • 路径二:直接从打工人进化为创业者,但是考虑到创业的巨大风险,很有必要将副业作为过渡。

其中,路径一中的兼职可以快速带来新收入。同时,从兼职过渡到自由职业,可以是个平滑的过程,这只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兼职带来的收入已能满足个人的生活需要,二是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兼职客户,换句话说,这份兼职工作具有可持续性。

而路径二,有个长时间的投入期。如果把打工、兼职和自由职业都视作挑水吃的话,那么副业如同挖水井,创业好比建自来水厂,后两者志在打造“自运转系统”,必然需要长期投入。

无论走哪条路径,都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超越打工。当职业发展普遍被看作“找个班上”时,我们要带着方向感磨砺自己,争取成为创业者。我们的社会需要有人上班,更需要有人创造“上班的机会”,当我们志在成就他人时,也就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场所。

03

职业发展的驱动力

看见职业命运和走向,是普通人升级打怪的前提。然而,若要令职业生涯生生不息,仅靠认知不够,驱动人真正成长的是三个关键要素:心态定位、能力提升、人际关系。

心态定位:无论干什么,你都必须拥有“创业者心态”。

作为曾经的资深打工人和创业者,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将诸多同事在职场上区分成了三六九等?直接原因是绩效、上级评价、同事关系等,但又是什么造成大家这些方面的迥异表现,甚至天差地别的状态呢?

原因或许很多,但有一点至关重要:心态定位。

假如一个人,仅将打工视作赚钱养家的方式,必然选择“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儿”。假如只把打工看成解领导出的题,这或许会赢得领导的欢心,但仅作为领导的手脚,既难获得真正尊重,更难跳出岗位局限,去独立创造价值。

据这些年的观察,我发现那些持续上升的优秀打工人,除了选对赛道和运气好外,最重要的就是:他们表面看起来在打工,实则拥有“创业者心态”。而这种心态的核心特征是,时时刻刻在想,“如何创造更多价值”。

为此,他们首先很尊重自己的热情和优势,因为如果不喜欢、不擅长,就不可能把事干好。反之,碰到不得不干的事时,他们一定会想办法让自己喜欢上这些事,并下功夫迅速掌握相关技能,而不是花时间抱怨。

其次,在工作中,他们往往会不断透过表面发现深层的真问题。他们重视目标,但这是为了创造价值,而不是完成KPI,在其眼中,没有价值的数字就是垃圾。

他们尊重企业文化,却不会让自己成为被流程和规矩困住的机器人,而是打破一切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甚至主动做命题者,提出高价值的目标或问题。有时我会想,这些人根本不是在打工,他们完全就是企业的主人,哪个老板会不爱这样的员工呢?

事实上,这样的人既能专注于眼前工作,享受当下,又把企业看作自己达成人生目标的修炼场,把打工的过程看作一场场的轮岗锻炼,因而他们多处于一种事事皆成长又不易受伤、“命运操之在我”的状态中。

要想从打工人成长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或创业者,“创业者心态”更是个必然前提。

我极少见过觉得打工好烦、好不舒服并想要赶紧逃离的人能自己干出名堂。试想,作为员工,干什么、怎么干,既有企业框架的指导,也有自己发挥的空间,如果觉得这都好烦了,那当需要自己寻找客户、自己开发产品时,那便是烦上加烦,只想丢盔弃甲了。

只有一种“烦”值得逃离,那就是作为打工人,感觉手脚被绑得太死,有一些事想做,有一些东西要卖,所以不得不走。

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烦”的情绪,而是想要绽放自我、创造更大价值的能量状态,这种能量会引导我们不断寻找客户在哪里,不断探索用什么办法才能满足客户,于是很自然地转变成了自由职业者或创业者。若非如此,那就只是把在一个地方搬砖,变成了回家自己搬砖。

个人要想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命运,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职业生涯的第一天起,就树立“创业者心态”。

打工是很多普通人的起点,但由于就业环境和职业危机我们越来越难将其视作终点。无论眼下的角色是什么,我们都需要拥有和磨炼“创业者心态”,并不断提升能力,建立和维护社会网络。这将驱动我们的职业生涯在打工之外获得新的可能性。

作 者:吴亮,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曾任阿里巴巴高级组织发展专家、和君咨询合伙人,《视己为人:在不确定的时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作者。

来 源:认识管理,本文摘编自《视己为人:在不确定的时代活出有掌控力的人生》,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认识管理授权原创首发,转载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推荐理由:在不确定的时代,职业瓶颈、年龄危机成了职场人头顶悬的那把剑,不知何时就会掉下来,将既有生活破得粉碎,但我们真的甘愿如此吗?这本书将教给你拒绝内耗、焦虑,不再做悲催的打工人,找到自我,寻回自我!

发布人:田媛   责任编辑:郑琳琳  部门领导:卢志坚

人生关键思维
人生关键思维
2025-03-25 07:45:27
强者思维
强者思维
2025-03-25 08: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