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脑中风人数全球第一:水喝的越多,脑中风的就越多,真的吗?
更新于:2025-03-25 16:25:23

"在大众认知里,脑中风总是和高血压、高血脂、熬夜等因素挂钩。可最近网上有个说法,水喝多了,脑中风风险也会增加。水可是生命之源,医生也常劝大家多喝水,这说法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别急,咱这就深入剖析,看看其中缘由。

水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体大部分由水构成,细胞的正常运作、血液循环的维持以及代谢废物的排出,都离不开水的参与。日常饮水不足,血液黏稠度会增加,血液循环随之减缓,血栓形成的风险也就提高了,而血栓正是引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这么看,多喝水能稀释血液,促进循环,本应是好事。但事情没这么简单,关键在于,水喝多了是否真有好处,还是说,有些人喝水方式不对,反倒适得其反?

这就得提到血液中的电解质平衡。正常情况下,血液里的钠、钾、氯、钙等离子维持在稳定范围,以保证细胞正常功能。然而,短时间内摄入过量水分,血液中钠离子浓度会急剧下降,可能诱发低钠血症。别小瞧 “低钠”,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细胞会因渗透压变化吸水膨胀,尤其是大脑神经细胞,对水分变化极为敏感。脑细胞吸水过多,可能引发脑水肿,进而导致颅内压力升高,严重时会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甚至增加脑血管破裂风险。特别是本身血压高、血管壁脆弱的人,短时间大量喝水,可能成为压垮脑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引发中风。

或许有人觉得,这只是极端情况,比如短时间狂灌几升水才会如此。实则不然,即便不是短时间暴饮,长期每天摄入远超身体需求的水,也会给血管系统埋下隐患。研究表明,长期水分摄入过量,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体内水钠代谢紊乱,影响血管正常调节功能。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水分摄入过多的人群,某些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更高,可能与长期电解质紊乱和血容量变化有关。虽说相关研究仍在深入,但足以说明,水并非喝得越多越好,喝得对才关键。

喝水的时间和方式,同样可能影响脑血管健康。不少人习惯晨起就猛灌一大杯水,认为能补充一夜流失的水分,让身体快速恢复活力。但对于血压不稳定或血管弹性差的人,早晨猛喝一大杯水,会在短时间内增加血容量,导致血压波动,甚至诱发血管破裂。数据显示,清晨时段脑中风发生率最高,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此时突然增加体内水分,会加剧血压波动,使血管承受更大压力。当然,这不是说晨起不能喝水,而是要讲究方式,小口慢饮,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喝水的温度也是个影响因素。很多人天热时喜欢喝冰水,冰镇饮料不离手。但过凉的水进入体内,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流变化过快,增加血管壁压力。对于血管已老化、弹性下降的人,长期喝冰水,脑血管意外风险会增加。同理,过烫的水也不好,除了损伤食道,短时间高温刺激还会引起血管舒张,导致血压波动。适宜的水温,既能避免过度刺激血管,又利于身体吸收利用,是维护脑血管健康的小细节。

除了喝水方式,喝水的搭配也值得关注。如今,不少人喜欢在水里加东西,如茶、蜂蜜、柠檬,甚至电解质粉,认为能补充更多营养。实际上,不同搭配对血管影响各异。茶水中的茶多酚有抗氧化作用,可能有益血管健康;柠檬水中的柠檬酸能促进钙离子吸收,降低血管钙化风险。但某些高糖饮料,长期饮用会导致血糖波动,增加血管损伤风险,需格外注意。

有人可能想问,每天到底喝多少水合适?一般来说,人体对水分的需求量受年龄、体重、环境温度等多种因素影响。通常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量在 1500 - 2000 毫升左右,但这并非固定值,要根据身体实际需求调整。出汗多或饮食中水分摄入少,可适当增加;若尿液颜色淡,说明体内水分充足,无需强行多喝。最简单的方法,是根据口渴感觉调整饮水量,而非盲目追求多喝水。"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