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李阿姨,生活一直规律健康,没有抽烟、酗酒这些不良嗜好,身体素质也不错,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被肝癌这个“恶魔”盯上了。在医院的问诊室里,医生仔细询问着她的饮食习惯,一个看似平常的细节,却成了揭开这场健康危机的关键——油。原来,李阿姨家附近有个榨油作坊,她一直觉得自榨油新鲜又香,还没有添加剂,家里吃的油就一直是在那儿榨的。可李阿姨满心疑惑,自己用的都是优质油料作物,怎么会和致癌扯上关系呢?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食用油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健康秘密。
自榨油,美味背后的健康隐患
很多老一辈人都对自榨油情有独钟,觉得鲜榨的油香气扑鼻,而且纯天然、少添加,肯定更健康。市场上也有不少食用油品牌,打着“无添加、自榨、古法酿造”的旗号吸引消费者。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你走进一些自榨油工坊,可能会被眼前的景象惊到。曾经有不少自榨油工坊藏污纳垢的视频曝光,那些小作坊的生产环境简直让人不敢直视。生产食用油的设备和工具,上面覆盖着厚厚的一层油垢,看起来就知道这些设备估计自打买回来就没好好清洗过。很多器械的外部锈迹斑斑,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工作人员既不穿戴工作服,还直接徒手触碰原料,甚至在现场抽烟,安全和卫生毫无保障。更别提食用油至关重要的密封性了,小作坊的油只要有客户要买,随时随地就打开装油,从生产到保存,每个环节都像是在“裸奔”,没有任何卫生防护。
但卫生问题还只是一方面,自榨油更大的威胁是它可能成为身边的“致癌炸弹”。尤其是土榨花生油,特别容易含有黄曲霉毒素。花生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紧密接触,而土壤里就有黄曲霉的身影。再加上花生收获后,如果没有做好干燥保存工作,在潮湿的环境里,就成了黄曲霉毒素的“温床”。小作坊在生产过程中,又没有规范的去除毒素流程,全凭经验操作,这就导致花生油里很可能暗藏黄曲霉毒素的隐患。
此前,土榨油中黄曲霉素含量超标的问题就多次被曝光。2015年,我国对8省在售的植物油进行抽查,在738份样品里,散装土榨油的黄曲霉污染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定型包装样品。2017年,广东省抽检了一批小作坊自榨花生油,结果发现56.9%的样品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标,超标率达到11.8%。而且,自榨油采用的是传统土法制作,设备和工艺没办法完全去除所有杂质,里面可能含有水、粉尘、色素,甚至有毒重金属和残留农药。有些油连精炼过程都没有,根本达不到可直接使用的标准,人们吃了这样的油,健康风险可想而知。
大豆油,真的是“健康杀手”吗?
在我们的餐桌上,大豆油是常见的食用油之一。但最近,网上却传出一种说法,称大豆油不健康,甚至有个美国医生直言:“大豆油是最不健康的油,比糖还可怕”。这可让不少人心里犯起了嘀咕,大豆油真的有这么恐怖吗?
还有一种说法,称大豆油加热会释放大量反式脂肪,对人体有害。不可否认,反式脂肪确实危害不小,大量摄入反式脂肪会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但这主要指的是人工合成的反式脂肪,像牛羊等脂肪组织或者乳制品中含有的天然反式脂肪,危害相对较小。其实,很多植物油在高温精炼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反式脂肪,大豆油可能产生的相对多一点,但即便是精炼程度最高的大豆油,反式脂肪含量也才1.44% ,远远低于膳食指南建议的摄入量,所以大家真没必要过于担心。
这3种油,赶紧从厨房“请出去”
食用油是我们每天都会摄入的,它的健康安全问题可不能马虎。除了要谨慎对待土榨油,下面这3种油,也建议大家少吃为妙。
千滚老油
千滚老油,就是反复使用了一轮又一轮的油。有些家庭为了节省,喜欢把用过的油留下来接着用。但这种经过多次高温油炸的食用油,营养成分早就所剩无几,还会产生大量反式脂肪以及致癌物质。经常吃这样的油,对心血管健康非常不利,甚至可能增加患癌风险。想象一下,每次炒菜都像是在吃“毒油”,身体能受得了吗?
起酥油
起酥油在日常家庭烹饪中不太常见,可在一些炸鸡店、烘焙店和西式快餐店中却很受欢迎。它的基料可能是正常的植物油、动物油或者氢化植物油,但经过氢化处理后,脂肪酸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大量反式脂肪。人体要是大量摄入反式脂肪,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蹭蹭往上涨,所以这种油还是少吃为好。下次去吃炸鸡或者蛋糕的时候,可得多留个心眼。
有异味的油
一般来说,过期的食用油或者保存不当的油,就会产生异味。特别是那些经常被存放在闷热环境下的油,保质期会大大缩短,很容易变质。这种有异味的油,就像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在提醒我们千万别吃。因为变质的油里可能含有各种有害物质,吃了之后,说不定就会让你上吐下泻,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