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华读书报
路翎毕生创作文献首次系统性全编出版
《路翎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
本报讯“路翎晚年的心路历程、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独特性,在今天都是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面向。要重新研究和评价路翎的文学成就,准确、科学地定位其文学史价值,前提是尊重历史事实,从史料出发,进入其文学世界和精神世界,还原他的文学人生,这也是今天《路翎全集》出版的重要意义。”3月15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复旦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路翎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在会上表示,路翎作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其《财主底儿女们》等长篇小说在文学史上堪称经典,有其特殊的文学史地位。因为诸多原因,路翎研究还有许多尚待完善之处,尤其是他的文学风格、文学思想、文学成就等还有很大的阐释空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复旦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卫东,钱理群、陈思和、陈子善、孙郁、张晓风、李怡、文贵良、王风等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大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路翎之女徐绍羽等亲属代表以及“七月派”作家后人共计40余人参加会议。
路翎从193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代表作包括《饥饿的郭素娥》《财主底儿女们》等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现代文坛崭露头角,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七月派”代表作家之一。《路翎全集》全15卷16册,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主编,收录了路翎多种绝版作品集、集外作品和初次发表的晚年作品,是路翎毕生创作文献的首次系统性全编。
刘勇认为,路翎之于中国现代文学40年代的研究尤其重要。路翎的文学创作建构起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立体图景,他的人生历程和创作历程中关于生存与命运、理想与现实、苦难与坚守的史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学和思想资源,也构成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命题。《路翎全集》不仅为现代文学阶段的作家研究提供了史料,更为40年代文学研究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资源。
与会专家表示,全集的出版不仅能够让学术界完整把握路翎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从收录的路翎晚年未刊文学作品、文论、书信及口述史等内容,更能让人直观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包括“革命文学”出现后,新的文学观、审美观和文学创作实践之间的结构方式,让人深刻领略到现代文学不同阶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大家认为,路翎早期文学创作已经显示出这位作家对人的精神内部复杂状况的持续关注,这一点贯穿路翎创作生涯的始终,这让路翎研究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和鲜活的当下性。
胡风之子张晓谷、绿原之女刘若琴、阿垅之子陈沛等参加座谈会。活动现场,复旦大学出版社和家属代表向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分别捐赠了《路翎全集》。
(鲁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