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石家庄日报
阅读千年古桥 感受工匠智慧
——读《桥上桥下的中国》
□钟 芳
《桥上桥下的中国》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李晓杰撰写的以“桥”为主题的著作。作品以我国古代桥梁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作为主线,对桥梁的基础类型及建造技艺进行全面而形象的介绍。就每一座古桥而言,在介绍桥梁特色和技术成果的过程中,涉及其形制、结构、功能、审美、历史、文化典故、民族特色等方方面面,浓墨重彩地勾画出每一座桥梁的绰约风姿,呈现出了丰富的桥梁样态。
全书共分9个篇章,内附大量桥梁的手绘图,生动地将古典桥梁世界呈现在世人面前,具有很高的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作者不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中国古桥,还挖掘出桥梁的发展轨迹,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使全书内容丰富饱满,可读性强。
《说文解字》云:“桥,水梁也,从木,乔声。”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在跨越河流和峡谷时就会利用自然倒下来的树木以及谷岸生长的藤萝作为跨越的媒介,后来人们从中受到启发,才逐渐开始有意识地伐木搭桥。西周至春秋时期是我国桥梁的起始时期,当时已建有梁桥和浮桥。《诗经》有言:“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大意为:狐狸独自慢慢走,走在淇水桥上头。可见当时已有梁桥。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桥梁的发展时期,其中最有名的当属位于今天陕西西安灞水之上的灞桥。据《三辅黄图》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自建成至今的两千年间,灞桥一直是长安与潼关以东的交通咽喉,又是古人折柳送别的所在。因此,在后人传颂的不少著名诗文中都有灞桥的影子。
隋唐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桥梁的全盛时期。当时的能工巧匠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创造了许多伟大奇迹。首先要说的就是隋代工匠李春创建的赵州桥,距今已1400多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跨度最大的敞肩圆弧石拱桥。其“敞肩拱”的设计,是世界桥梁史上的首创,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赵州桥是我国造桥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对全世界桥梁建筑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还有建于南宋乾道年间的广东潮州的广济桥、北宋名臣蔡襄主持修建的泉州洛阳桥等,这些桥梁的不断涌现不仅体现出古代造桥技术的成熟,也体现了劳动人民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民族精神。
元明清三朝,是桥梁集大成而完善的时期,当时更加注重对古桥的修缮,以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众所周知的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该桥最令人震撼的就是桥上荟萃了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和近现代的石狮作品,据统计共有501只之多!个个雕刻精美,神态活现,融汇了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组成了一座天然的石狮博物馆。
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过:“桥是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创造,是一国文化的特征。”中国幅员辽阔,山川壮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用途,孕育出了各种巧夺天工的大小桥梁,造就了享誉世界的桥梁文化。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奇伟桥梁更是拔地而起,耸入云端,充分彰显着人民的智慧和国力的强大。作者认为,将古桥梁的艺术和文化特色弘扬和传承下去,对现代桥梁技术的发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