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松溪“金牌肠粉店”:
一碗小肠粉 几多家乡味
杨小英正在店内制作肠粉
徐发亮正在煮扁肉
20日,凌晨四时,街道还笼罩在薄雾中,但松溪县东大路的“金牌肠粉店”已亮起暖黄色的灯光,锅里升腾的白色水汽裹着米香,与操作间飘来的浓郁豆香交织在一起。老板娘杨小英麻利地将浸泡了一夜的黄豆倒入磨豆机中,随着机器的转动,乳白色的豆浆顺着凹槽缓缓流入桶里。“豆浆要每天现磨现煮,四时就得开工,不然赶不上早市。”墙上的电子钟跳至4:10,她抹了把颈间的薄汗,“虽然豆浆是免费供应的,不赚钱,但自己煮的味道更香,顾客喝得放心、健康。”
“豆浆免费续杯”是店里最显眼的红色招牌。头一天晚上,杨小英会筛选出三斤优质黄豆进行浸泡,第二天清晨,黄豆要经过石磨、过滤、熬煮等五道工序,最后以豆浆的形态,被端上顾客的餐桌。“煮豆浆的时间要足够,没煮熟的豆浆喝了会闹肚子。煮开后要把浮沫全部撇净,这样反复几次,口感才细腻。”杨小英一边干活一边解释道。
在她身旁,丈夫徐发亮正忙碌地炸油条、油饼,炸完一筐又开始包小笼包,俨然一副做小吃的“全能手”模样。“刚开始很多手艺都不会,都是慢慢学的。十几岁时跟姐姐学过做油饼,凭着儿时的记忆,我又把这项手艺捡回来了。”正包着小笼包的徐发亮笑着说道。
“老板,肠粉一份,微辣!”
“拌面两碗,煮软一点。”
“扁肉一碗。”
清晨七时,小店已然是人声鼎沸。穿着校服的学生、晨练归来的老人、匆匆打包的上班族、送孩子上学的家长……生活节奏不同的居民们聚集在“金牌肠粉店”,在氤氲的热气中构成了小城的生活图景。
老熟客们的口味,徐发亮早已烂熟于心,只见他熟练地烫面条、煮扁肉,一碗碗美食很快端上餐桌。“两碗拌面是吧?到店了就能吃。”电话里,客户预约不断。市民徐建彬是这里的常客,他像往常一样准时到店:“这里品种多,五天都不重样,特别是肠粉,在松溪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徐建彬笑着说,除了偶尔睡懒觉,他几乎能在这里解决全年的早餐。
在肠粉制作区,杨小英熟练地抽出蒸锅中的托盘,薄如蝉翼的肠粉皮微微颤动,淋上自家调制的汤汁,一碗新鲜的肠粉便出锅了。杨小英说,米浆如果磨得不够细腻,做出来的肠粉口感会发硬。为了做出更美味的肠粉,夫妻二人早年专门前往广东学习,又根据松溪人的口味改良了工艺,加入秘制汤汁,才形成了如今更湿润、顺滑的口感。
“从他家店刚开业起,我基本都在这吃早餐,东西好吃,老板做餐饮很用心。”“我两个孩子都是这家店的忠实粉丝,就爱吃肠粉。我很喜欢他们家的牛肉面,食材很新鲜。”好评不断的顾客口碑,来自夫妻二人多年来的坚持。
数年前,杨小英和丈夫徐发亮在建阳区经营早餐店,生意一直不错。“当时,在松溪的兄弟姐妹总劝我们回来开店,说我手艺好,回来肯定受欢迎。加上母亲年纪大了,回来也能照顾她。”徐发亮回忆道。2019年,夫妻俩带着全部积蓄回到松溪。然而在选址时,他们却犯了难:核心商圈租金高昂,偏僻地段又无人流。最终,他们选中了东大路的一家店面——这里离学校和居民区近,附近住了许多老街坊。
如今,这对夫妻已步入回乡创业的第七个年头。在几十平方米的小店内,二人用一碗碗现蒸肠粉和免费豆浆,不仅养活了全家人,更成为松溪早餐地图上的“金牌地标”。“做餐饮讲究品质,食材要新鲜,人要勤快、热情,这样才能留住老顾客。”谈及店铺的经营与传承,徐发亮感慨道,“如果有人想学,我很愿意把手艺传承下去。”
在许多餐饮店选用预制菜的今天,“金牌肠粉店”用现煮现卖的坚持守护着食物的温度。杨小英夫妇的故事,恰似一屉文火慢蒸的肠粉,急不得的米浆沉淀、少不了的守候等待,方能在揭盖瞬间凝成透亮的乡愁。当越来越多在外漂泊的人们选择“洄游”家乡,这样的创业故事或许能给出一种新解——所谓乡愁,不仅是地理的回归,更是对生活本味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