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洛阳桥的“百科全书”陈德杉——
用半生为历史“开口”的“守桥老人”
在泉州洛阳桥畔,一位古稀老人常倚着石栏,手指轻抚桥墩,向游客讲述千年前的潮汐如何雕刻出这座古桥的传奇。他是洛阳镇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陈德杉,三十余年如一日守护洛阳桥,担任义务讲解员。“只要还走得动、说得清,我就一定会把洛阳桥的故事讲下去。”他坚定地说。
小时候,陈德杉家住洛阳老街,夏日纳凉时,他最爱缠着父亲听洛阳桥的故事。1991年,一次特别的机遇,让他与洛阳桥的联系更加紧密。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来泉考察,领队迪安博士站在洛阳桥上疑惑地发问:“为何桥一面建成筏型桥墩,另一面却没有?”陈德杉凭借着对洛阳桥从小积累的知识,上前解答:“退潮力量大,古人为了降低对桥身的冲击,就在桥的一侧建筏型桥墩,而涨潮力小,那一侧就不需要这样了……”他结合史料与民间传说的精彩讲解,让专家们听得入神。从此,陈德杉渐渐成为洛阳桥的义务讲解员。
这场“考试”彻底点燃了陈德杉的使命感。此后他花费三年时间,四处寻找、收集、通读洛阳镇、洛阳桥的相关资料,月薪300多元却咬牙花600元买下《泉州市志》丛书。他痴迷于探寻洛阳桥的一切,潜心编著了《洛阳桥传说》《洛阳桥撷趣》等十余本书籍,其中《洛阳桥古今诗词选》被国家图书馆收藏。他说:“研究洛阳桥是为了让躺着的历史‘站起来’,沉睡的文化‘活起来’。”
“文化传承不能断代!”随着陈德杉的讲解任务陡增,他发现,单靠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够。从2008年开始,陈德杉不知疲倦地带着中小学教师、志愿者奔走在学校教室、洛阳桥之间,开展讲解特训。如今,已有十多名志愿者熟练掌握洛阳桥典故,能胜任讲解员了。
泉州申遗成功后,洛阳桥迎来了更多游客与专家学者,陈德杉也变得更忙碌了。“申遗成功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和责任,也激励着我继续发挥余热。”他表示。多年来,在洛阳桥还是常常能看到陈德杉不知疲倦地为人讲解的身影,他就像一本行走的洛阳桥“百科全书”,用半生热忱诠释着对这座古桥的爱,被群众誉为“守桥老人”。
□融媒体记者 王树帆 通讯员 黄秀红 黄伊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