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加速渗透行业,制造业迎来新革命,智慧生活触手可及
更新于:2025-03-26 23:33:51

2025年刚刚启幕,一场由深度求索掀起的“科技风暴”迅速席卷各行各业,不仅成为热议的高频词,也在全国两会上获得了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等关键词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一信号意味着,人工智能已经不再只是实验室里的高端技术,而是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指出,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正加速产业变革,推动中国工业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如今,不论是车间生产线,还是传统制造业,人工智能的身影随处可见,为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

在青岛的一家汽车生产工厂,焊装车间内,机械臂精准地挥舞着,在火花飞溅中完成一连串焊接动作。曾经需要工人手工操作的繁琐工序,如今交由智能机器人全权负责,不仅速度更快,误差率也大幅降低。类似的场景,也正在钢铁行业上演。

过去,转炉炼钢过程中,工人们需要凭借肉眼观察1600多度的火焰颜色,以判断钢水的状态。这种方式不仅考验经验,还存在误差。然而,如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加入,让这一工序迎来了彻底革新。中冶赛迪信息产品部的庞殊杨介绍,他们研发的AI系统能实时监测转炉火焰,通过高清成像与智能分析,精准识别冶炼状态,识别准确率高达99.5%。工人们只需盯着屏幕,就能掌握生产状况,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不仅是钢铁行业,液晶面板制造领域同样受益于人工智能。位于福州长乐的福建福米科技有限公司,原本依赖人工抽检,难以确保产品的100%合格率。而今,这家公司采用机器视觉和AI技术,构建了一套自动检测系统,提升了产品良品率,同时将生产效率从行业平均的23秒每片液晶面板提升到了11秒每片。企业负责人江楠直言:“生产变得更快、更准、更省心了。”

除了在工业生产中大显身手,人工智能也在悄悄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真正的“智慧助手”。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从扫地机器人到智能厨电,从AI电视到儿童智能设备,人工智能的应用无处不在。一款无面板电磁灶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看,传统炉灶需要调节火力,而这款产品则能通过AI算法自动调整温度,确保菜品口感稳定。“连炒菜都能交给AI?”一位观众笑着感慨,“看样子,以后做饭都不用太费心了。”

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也成为今年的科技新宠。在湖北,一款名为“远游”的人形机器人即将量产。武汉大学副教授李淼透露,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够与人进行自然对话,还具备递送咖啡等物理交互能力。团队正在攻关让机器人具备多模态感知能力,使其在端咖啡时能感知温度,防止洒出。而在未来,多台机器人协作完成复杂任务也将成为可能,比如一台机器人负责冲咖啡,另一台负责送到顾客手中。这一发展,让不少人开始畅想未来的智慧生活。

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在政务管理领域展现了独特的价值。在常州市钟楼区,一套名为“政飞云”的AI管理平台让城市治理变得更加精准高效。无人机搭载AI技术,在高空巡查市容市貌,实时识别违章建筑、交通拥堵点等问题,并第一时间发出预警,大幅提升了治理效率。

昆山市则借助人工智能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开发了一系列高效便捷的AI应用。“如今市民办事的平均时长缩短了120分钟,首次办成率提高了15%。”昆山市数据局负责人朱淳表示,他们正进一步探索“掌上办、网上办”模式,让更多政务事项实现“一键办理”。

面对这场人工智能驱动的变革,政府也在积极布局。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目的就是要抓住这一技术突破的机遇,将中国的数字技术与制造业优势深度结合,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广泛应用,让智能技术真正赋能千行百业、走进千家万户。

可以预见,人工智能将在未来几年里继续深度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车间到家庭,从政务到医疗,AI正在改变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这场由深度求索等科技企业掀起的“科技风暴”,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