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共同作用
驱动业绩比较基准下调
自2025年初起,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呈现出覆盖范围广、调整幅度大的特点。中新经纬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月份,中邮理财就密集发布了近20份关于调整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公告。步入3月,这股调整浪潮仍在持续。中银理财宣布从3月20日起,个别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从2.00%-3.00%下调至1.20%-2.20%。不少城商行、农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同样出现了业绩比较基准下调的情况,且下调幅度与大型机构相差无几。
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究其原因,业内人士表示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为了维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央行通过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增加了市场的资金供给。在资金供给增加的情况下,资金价格随之下降,国债等无风险收益率也持续走低,这直接压缩了理财产品获取高收益的空间。
普益标准分析认为,近期债市的调整,同样对理财产品的收益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固收类理财产品主要以债券为持仓资产,当债市表现不佳时,这类产品的投资收益必然会受到冲击。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市场情况,理财机构不得不下调业绩比较基准。
合理调整投资策略
理性看待变化
面对银行理财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投资者需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进行更合理的资产配置。普益标准建议,投资者首先要对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对于保守型投资者来说,优先选择底层资产以高信用等级债券为主的低波类型产品。这类产品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稳定性强,能够较好地满足保守型投资者对资金安全性的需求。
西安某股份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平衡型和进取型投资者可以适当配置含权类产品,或者通过选择不同投资策略的产品来分散风险。含权类产品在权益市场表现良好时,有可能带来较高的收益,但同时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合理搭配含权类产品和固收类产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追求资产的增值。
上述人士还建议,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投资者还应关注产品的要素设计,尽量选择管理费、销售服务费率较低的产品,以减少收益的损耗。同时,充分利用部分产品灵活的申赎机制,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组合。另外投资者要理性看待业绩比较基准,它并不等同于实际收益率。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投资者应综合考虑产品的历史业绩、投资内容和底层资产等多方面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