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白城日报
工人将螃蟹打捞上岸。 王月彪 何贤亮摄
阳春三月,气温逐渐回升,洮北区掀起春耕备耕热潮。近日,记者走进洮北区鑫淼水产养殖种植家庭农场,370多万只蟹苗在越冬池内活力十足。
“眼下,蟹塘里冬储着两种蟹。场里现在有越冬蟹苗4.1万斤左右,我们今年继续和当地的水稻农户合作,养殖面积达到750亩,目前已经预定出蟹苗2.1万斤了。”该场场长李晓博介绍。
“今年洮北区将充分利用水域资源,做好以渔治碱这篇文章,重点发展大水面的生态养殖,突出泡塘成蟹养殖。同时注重稻渔综合种养,着力体现稻田养殖蟹苗,逐步形成稻田培育扣蟹,泡塘养殖成蟹的模式,以三产带一产连二产,推动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洮北区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人员徐镇表示。
2024年,洮北区林海镇甜水村水稻种植户隋志刚做出大胆尝试,在150亩稻田中实施稻蟹养殖,成果喜人,平均每亩稻田增收500余元,这一显著的经济效益让隋志刚对今年的春耕生产满怀信心与期待。今年,隋志刚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并继续实施稻蟹养殖。蟹稻地水稻品质好,虽然价格略高,但销售很可观。
在甜水村,不少村民与隋志刚一样,与鑫淼水产养殖种植家庭农场建立了特色农业合作模式,农场采取“统管分养”机制,由农场统一投放优质蟹苗并进行专业管理,农户则提供养殖稻田,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蟹在稻田中自由穿梭,不仅有效地控制了杂草生长和害虫繁殖,还将排泄物转化为粪肥,增加了水稻的有机肥量。同时,蟹的活动促进了水稻根系的发达,提高了分蘖能力,进而提升了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近年来,洮北区以“一水双收”破题乡村振兴,从稻蟹共养到生态养殖、从“以渔治碱”到三产融合,用生态循环改写传统农业生产模式。2024年,洮北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18万亩大关,综合效益高达3891.5万元,稻渔综合种养实施面积和综合效益连续9年蝉联全省第一。今年,洮北区将继续走好“立体生态循环农业”的新路,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