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黔南日报
从古典名著中采撷智慧光华
——读《三国演义启示录》
刘小兵
《三国演义》是不朽的经典,时至今日,其影响力仍经久不衰。它的政治谋略、处世智慧及其斗争哲学,留给了人们太多的思考和启迪。为深入领会其核心要义,《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学者韩田鹿的《三国演义启示录》从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对这部名著进行了多维的阐发。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历史和文学的有机融合。它将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的壮阔历史,以章回小说的演绎方式,予以了艺术化的呈现,深刻反映了魏、蜀、吴三足鼎立到晋朝一统天下的迁演历程。历史是深刻的教科书,不同的人群会从中看到不同的桥段。作为一本人文社科类读本,《三国演义启示录》没有拘泥于对原典的简单复述,而是广泛联系现实生活,对这部名著所带给人们的启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全新的解构。
作者善于从历史的风云际会中生发开去,开掘出隐含其里的深意。书中开篇即以“天下大势”的宏观视野切入,并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备集团“兴复汉室”的政治口号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符号的建构,其核心在于通过确立共同信仰凝聚团队力量。再比如,就人们津津乐道的桃园三结义,韩田鹿更是别出心裁地指出,桃园三结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结拜,而是超越了生死与富贵的金兰之交。它昭示着人们,真正的友谊能助益我们走向成功,彼此温暖,彼此成全,使人性和人心变得丰盈而饱满。从这个意义上说,罗贯中不仅是出色的小说家,还是深谙人情世情的“哲学家”。他用浓墨的大笔不但书写战争的残酷、政治斗争的诡秘及谋略的高明运用,还懂得用儒家文化中有关“忠”“信”等学说,去凝聚人心,求得天下大同。以桃园三结义为代表的忠义群像,就生动诠释了传统文化对国人道德义律的影响。忠、信这些基本的行为准则,历来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国演义》用义薄云天的情感叙事和惊心动魄的战场角逐,展现了人性中熠熠生辉的一面。
作为一部讲述战争风云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还通过环环相扣的故事演绎,较好地阐明了战略与战术的辩证关系。华容道释曹,虽然体现了关羽的义字当头,但他的意气用事也同时为兴复汉室增添了更多的未知元素。韩田鹿就此评析认为,无论从战略和战术的角度而言,关羽彼时的率性之举,终为他此后的败走麦城埋下了伏笔。而对现代企业的启示则在于:各级管理者必须有全局思维,牢固树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的战略思想。书中,对鲁肃“大智若愚”的重新诠释,则颠覆了公众的传统认知。韩田鹿通过追踪其从联刘抗曹到单刀赴会的果敢行动,创见性地提出了“保持战略定力比追求精确计算更重要”的观点。这种思想对应对当代社会的“不确定性焦虑”具有显著指导价值。著作尾声部分创造性地将三国鼎立格局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对接,通过地缘政治学视角重审诸葛亮的《隆中对》,这种跨越时空的战略智慧对话,展现了经典文本的永恒生命力。
《三国演义》中的权谋博弈与道德抉择,始终是历史叙事中最具张力的部分。韩田鹿在《三国演义启示录》中提出,小说中的谋略既是“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人性幽暗的投影”。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便极具代表性:他借自惩之举树立军纪权威,既维护了规则的公平正义,又以象征性惩罚消除了信誉危机。这种敲山震虎似的自虐,将曹操乱世枭雄的秉性描摹得入木三分。至于诸葛亮的“空城计”,则在举重若轻中,巧妙地阐释了谋略的最高境界。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诸葛亮以虚张声势化解危机,看似智绝千古,实则暴露了蜀汉人才断层的致命弱点。韩田鹿指出,这一情节暗示“奇谋终难补国力之匮”——正如现代企业过度依赖“奇招”而忽视系统建设,终将陷入疲于奔命的困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周瑜的“反间计”:通过伪造书信诱使曹操诛杀水军将领,其手段之精妙不亚于诸葛亮,但最终因格局狭隘反被器量所误。这种“智术”与“器量”的角逐,为当代职场竞争提供了鲜活的镜鉴。
通观全书,《三国演义启示录》是对原典的智慧解读,它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不仅重新激活了文本的当代意义,更让广大读者进一步领略到传世经典的博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