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 后夫妻花 76 万买房,却花 60 万装修,怎样看待他们的消费观?你会选择花这么多钱装修吗?
更新于:2025-04-06 14:29:10

很多人总是相信一分钱一分货,以为贵的东西就肯定是好的,但如果你是对质量管理体系与后勤保障体系方面有研究的话,就会发现这种观点经常是错得离谱。

告诉大家一个制造业的规律——数量的暴力,也就是说一件产品生产销售的数量越多,就越能够增加更多质量约束与提供更多后勤保障,这是因为数量能够把成本摊薄,数量越大客户对于成本的承受力就越强。

此外,产品生态,或者说是产品之间的搭配,也是与数量有关,因为数量越多就越容易在市场上出现,需求量肯定就越大。

一般市场上面质量最好,服务最多,搭配做得最好的就是中低端产品,也就是成熟且便宜的商品。

当然,市场上有劣币汰良币的习惯,最便宜的货肯定没好货,所以选择大品牌的中低端商品往往就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真的要突破“数量的暴力”这条规则的话,那么就必须承担成本聚集的代价,换算到实际售价上会呈火箭级上涨,也就是说上浮10倍,甚至50~100倍的价格都不奇怪。

另外,这种极具个性化的商品往往需要维持一定的独有性,就像女人穿的衣服不希望跟别人撞衫一样,产能肯定会少得可怜,换言之,就是能用钱买到就已经是幸运了,实际应该是无价的。

现在一般人家的装修费用大约是10~30万之间,这对夫妇的装修费用是60万,这个数字就是明显大于常规水平了,如果不存在完全推倒重来的情况,那么他们采购的应该是中高端的产品与服务。

中高端产品有一定领先性的同时,往往风险性也会更大,而且它也没有能够突破“数量的暴力”的底气,于是离真正的高端还有很大的差距,各项保障不可能做到位。

换言之,买中高端其实就是在给商家当白老鼠,与最便宜的烂货一样,都是不怎么好的选择。

如果真的要做到有品位,同时要有完整的质量后勤及产品搭配上的保障,那么这个装修费用就得大幅飙升,可能要到100~300万左右。

如果这个装修完了没有出什么大问题,那么他们实际上选购的大概率仍是中低端的产品与服务,只不过这中间肯定是有一定程度的推倒重来,前面做的全都浪费了,最终装修成品的产值可能也就与普通人的没有区别,也就是花60万只得到了10~30万左右的剩余价值。

如果我的这个假设是没有错的话,那么大部分的成本应该都花在沟通上面,这就很不值当,毕竟就是做个3D虚拟效果图也用不着30万。

装修行业的沟通问题一向饱受诟病,但问题并不完全出在商家这边,客户经常更换方案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因素,所以这种新闻其实反映的就是装修沟通机制仍然有非常大的改进需求与空间,这对夫妇的选择大概率是错的,大家最好在个性化的追求上保持理性,以免荷包没必要地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