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汉初时执行的是黄老之学,很是消极。所以,汉武帝想通过更换学术的办法,进一步调整国家的管理思路,促进国家发展。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后来的唐、宋以及明这些朝代的初年,都是采用了“休养生息”的方式,让经济很快得到了复苏。
而汉武帝将儒学定位,只是一个目的,就是:服务于统治。
这时,汉朝的官僚制度已经成型,大家已经习惯了吏治的管理,于是,汉武帝需要一种学说来引导大家的想法。温和的儒家学术,自然是一个最好的选择。这其实和谁提出来,并没有太大关系,只是恰好让董仲舒给撞上了。
根据董仲舒的意见,“《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是,当今的局面是,“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搞得“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因此,他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那么,“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武帝是轻易可以说动的人吗,他内心早已有此想法,就等一个人实时的提出来罢了。
只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汉武帝想的是江山,他才不会多想这样做对其它方面的影响。所以,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滞后大家都怪罪于他。如果多想一层,假若中国学术一如既往的百家争鸣,会不会就如春秋战国时期那般,冒出一堆堆小国呢?
现今,虽然距离汉朝已经过了两千年时间,但汉武帝执政时期的很多举措,还是值得肯定的,毕竟,汉朝在他时期得到了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