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无所谓恐惧。
一直有个愿望,学好古文,但这个愿望并不是那么好实现,毕竟古文在现在看来是“无用”之文,谁还愿意在故纸堆里找乐趣?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也是做了一些努力,买了不少书,也认真的看了一些,自我感觉是有一点进步,但不多。我也指导,古文学习是“板凳要坐十年冷”,不是那么容易,反正咱学这个也不是为了做“科举”,找点乐子,也希望找到人生的“无用”之用。最近在读周振甫先生的《怎样学习古文》(中华书局出版,2014年版),看名字是一本古文学习的入门书,可我认为这是一本进阶之书,适合有一定基础的朋友。
周振甫先生(1911-2000)出身浙江平湖书香门第,早年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师从钱基博(钱钟书之父)。1932年进入上海开明书店担任校对,参与《辞通》《二十五史补编》等大型典籍编纂。这段经历培养了他“一字不苟”的考据精神,也奠定其贯通经史子集的学术格局。1970年代,周振甫受命整理钱钟书手稿《管锥编》。面对这部涵盖十种古代典籍、涉及七种外语的百万字巨著,他以“文献活字典”的功力,不仅完成校勘注释,更提炼出钱氏“打通中西”的学术范式。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怎样学习古文》的写作视角——书中既能看到乾嘉学派“无征不信”的考据传统,又渗透着比较文学视野下的语言哲学思考。v
老实说,本来我指望周先生能深入浅出介绍一些简便、易于上手的好方法,打开一看,发现书中引证涵盖《文心雕龙》《文史通义》等50余种典籍,读来就不容易,说到方法,当然有,点线面结合,最终达到“立体的懂”,而过程呢,就是背诵,上下文结合,经史子集勾连,来不得半点虚假。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案例解析!也是引人入胜。
周先生讲对《论语》中“仁”字的解读,他说《论语》中“仁”字出现104次,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流变。例如:“克己复礼为仁”强调道德约束;“仁者乐山”指向自然哲思;“井有仁焉”则因通假关系转为“人”义。
单纯记忆单篇中的“仁”字释义(点线/平面之懂)易陷入片面,唯有熟读全书并对比上下文,才能形成“立体的懂”——即理解字义随语境、句式、思想体系动态变化的规律。
而他讲司马迁《报任安书》更是经典,提出“语境还原”的概念。从清朝包世臣称此文“二千年无能通者”说起,只因后世读者多未结合司马迁受宫刑后的特殊心态与汉代政治生态解读。周先生结合汉代“刑余之人不得荐士”的禁令,理解“推贤荐士”实为任安求援的隐晦表达;从“《史记》未成,是以隐忍苟活”切入,揭示信中“耻辱感”与“使命感”的张力;通过“滴水归源”法,证明全文看似壮阔文澜,实则围绕“《史记》之身非私”的核心逻辑展开。
周振甫始终强调“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既要求读者深入字词、句法、文体的微观层面,又需跳出文本,在历史长河与思想脉络中定位其意义。这种“显微镜与望远镜并用”的解析策略,正是突破古文学习瓶颈的关键。最后用书中提到苏洵的自述与大家共勉:“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周先生著作颇多,指导学习的有《文章例话》,解析古今文章技法;
《诗词例话》,聚焦古典诗词鉴赏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