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高彦均 通讯员:董晓丹/文图
为激发低年级学生艺术创造力,落实"美育浸润"教育理念,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南关小学二年级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美术实践课—《信封娃娃》。课堂以废旧信封为载体,通过趣味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艺术魅力,培养环保意识,展现了新时代美育课堂的活力与温度。
"同学们见过会说话的信封吗?"随着美术董老师的神秘提问,课堂在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中拉开帷幕。投影屏上跃动的动画展示了信封折叠、装饰后变身可爱娃娃的过程,巧妙呼应"低碳环保"主题。当得知今天的材料是家中废弃信封时,学生们兴奋地举起收集的各式信封——牛皮纸的质朴、彩色卡纸的绚丽,甚至还有印着邮票的航空信封,瞬间成为创意萌芽的沃土。
课堂采用"观察-构思-创作"三步教学法。董老师首先展示不同造型的信封娃娃:扎麻花辫的少女、戴领结的绅士、穿太空服的机器人,启发学生观察五官比例与装饰细节。在构思环节,孩子们通过"创意接龙"游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方向。"我要做穿汉服的嫦娥""我的娃娃要长彩虹翅膀",童言稚语中迸发着天马行空的想象。
进入创作阶段,教室变身创意工坊。学生们用彩纸剪贴五官、添加装饰。教师巡回指导时,特别强调"个性化表达":"眼睛不一定要圆形,笑容可以像月牙",鼓励突破常规思维。当有学生苦恼于信封开口的设计时,"信封的嘴巴可以藏小秘密哦",瞬间激发多个孩子将开口设计成能吐"舌头"或收纳卡片的创意。
成果展示: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经过四十分钟精心制作,形态各异的信封娃娃陆续诞生。在"信封娃娃大亮相"环节,每个学生介绍了作品故事,自信的笑容与充满童趣的解说引来阵阵掌声。
这堂充满欢声笑语的美术课,不仅让普通信封完成了从通信工具到艺术载体的华丽转身,更让我们看到:当教育给予足够的包容与启发,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点亮生活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