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港北区庆丰镇第二初级中学 韦 梅
摘要:“五育并举”为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方向,强调要通过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针对如何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展开研究,希望能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五育并举” 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体系 构建策略
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五育并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五育并举”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方针,是教育过程实施以及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依照“五育并举”理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为学生成长发展赋能。
一、聚焦“五育并举”理念,优化教育工作目标
在新时期的教育工作中,教育目标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关键的导向作用。为推动“五育并举”理念有序落实,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及教师应当聚焦“五育并举”理念,将其融入教育工作目标。
德育为先。在德育维度,学校应通过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使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智育为重。学校应设置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知识,筑牢理论基础,掌握学科技能,同时具备学科思维和突出的学习能力,还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为基。学校应通过体育教学增强学生体能素质,如速度、耐力、爆发力、协调性、柔韧性等,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同时,要在学生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顽强拼搏、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等优秀品质。美育为要。学校要注重通过美育教育传授学生美育知识、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塑造学生审美品位,使其积极追求真善美,在此基础上要增强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能够做到创造美、表达美、呈现美。劳育为本。学校要设置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劳动的概念、性质和意义,使其认识到劳动的必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能在劳动过程中提升身体素质。
二、挖掘课程资源,主动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资源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教师应充分挖掘各类课程资源,积极推进课程内容开发整合。
(一)运用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性资源,以学科知识为主,但其中也蕴含丰富的德育、美育等元素,教师要找出其中的德育元素,进而开发相应的德育内容。比如,挖掘相关科学家的科研事迹,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科研精神,能有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发展,使学生形成严谨求真、认真好学的精神品质。像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内也有丰富的德育资源,一些音乐作品、美术作品歌颂人类伟大的精神品质,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挖掘,能有效发掘其中的德育元素,进而推进“五育并举”的落实。
(二)开发思政资源
当前,思政教育正在融入各学段、各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因此,教师要积极利用好课程内的思政资源,同时引入课程以外的思政元素,推进各学科的课程思政建设,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政修养,进而在思政知识的熏陶和感染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同时,思政与劳动教育、体育教育密切相关,故而也要推动思政教育融入劳动课程和体育课程,让学生在参与课程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德育发展。
(三)挖掘校本资源
校本课程建设主要是将学校自身以及周围区域的资源作为课程资源,是许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比如,在建设美育课程时,美术、音乐等学科的教师可以挖掘当地民间美术资源、民间音乐作品,将其融入美育课程体系,以此充实课程内容,也能使课程教学更加贴合当地实际。
三、主动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五育并举”视角下,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此,教师要主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比如,依托信息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原有的学科教学分为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授课,教师上传课件,布置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自律意识,促进其德智协同发展。在线下授课期间,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解决学习难题,以此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再如,教师实施跨学科项目式教学,将美育、德育、体育、劳育的相关元素融入学习项目,让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并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以此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结语
在“五育并举”视角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学校及教师主动优化育人目标,积极开发教材资源、校本资源和思政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依托信息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德育、美育、体育和劳育融入学科教学,切实促进学生五育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