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你如何对待孩子,他们就会如何成长。
有一位粉丝最近很苦恼,跟我诉苦,她说,最近孩子不服管教,本来自己就失业,孩子又不听话,整个人快要崩溃了。
我问,具体是因为哪些事情?
她说,孩子躺正在沙发上看书,我跟他说这样对视力不好,他对我发脾气;下雨天去外面水坑旁玩泥巴,搞得身上到处是泥;早上上学特别磨蹭,吃个早饭要吃半小时......
听她说了半天,原来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却让她对孩子“大动干戈”,自己也搞得情绪崩溃,闷闷不乐。
我说,你有些矫枉过正,你以为及时阻止孩子这些不良行为,孩子就会沿着你眼里的样子去发展,事实往往却恰恰相反。
我们自认为是孩子的父母,须一切对孩子的不足加以管束和纠正,但是我们总无意之间打断孩子的兴趣。
阅读是一件享受的事情,无论孩子保持哪种姿势,是放松且注意力比较集中的状态;而玩泥巴,体验大自然却为以后生物或者语文打下了基础,比如我小时候经常玩泥巴过家家,所以我的语文和生物考得特别好;吃饭慢从中医上讲,对孩子肠胃有好处。
不要在小事上消耗孩子,尤其是孩子正在专注的时候,不要强行打断,即使要批评,也要等他们做完后,再去细心沟通。
如果我们总是情绪化地指责,毫无耐心地沟通,最后孩子就越发离你希望看到的样子越远。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少指责、少抱怨,没有完美孩子
任何孩子都是从0到1,不断试错,不断成长,降低对孩子过分期待,允许犯错,允许有瑕疵。
看见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你总忍不住去指责,比如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怎么学的!人家隔壁某某又考第一名!那谁谁谁家务活儿都会干!这么小的胆子,不知道跟谁学的!
长期处于批评打压中的孩子,他们往往更容易自卑,缺乏自信和安全感。
甚至还会产生嫉妒心,嫉妒比他优秀的同龄人,也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最伤害孩子的不是外界批评,反倒是父母的否定,尽管父母出发点是好的,但所表达的方式出现偏差,就成了打压甚至扼杀了他的梦想。
“孩子你真棒!”、“表现不错!”这种正面的鼓励和肯定,会让他找回内心的自我认同感。
没有哪个孩子是满分,99%都是不及格,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坏孩子都是逼出来的。
孩子玩手机太过痴迷,先别批评,能控制住时间就给他一个奖励;孩子不小心打碎杯子,先别去骂,事情已经发生,要先处理点玻璃碎屑;孩子玩水把衣服打湿,先别指责,而是先将湿衣服换下。
有事就处理事,不要把解决问题的核心搞偏,最好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孩子是块宝玉,对他们只能“雕琢”,不能“改造”。
你之所以与孩子相处不快乐
说到底就是你跟自己没有和解。
你想孩子活成跟自己一样的人,想让孩子一切按照你的方式去生活,可这是怎么可能呢?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要知道,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鞋子脏了就洗一洗,不小心打碎了碗再买一个,只要不在“大事”上犯错,小事上不要过度干预。
你上纲上线,那么低的容错率,只会导致亲子关系达到冰点。
不要将自己的压力情绪,无端发泄到孩子身上,他们不是你的出气筒,更不是一个懂事的成年人,又如何去缓解你的生活压力?
为人父母,要拎得清哪些事该管,哪些事不该管,大错误及时指出来,小错误就尽量保持忍耐,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
想起一位培养出三位博士的爸爸,当记者问他:你培养孩子的秘诀是什么?
他说:把孩子当朋友,尊重孩子的意见,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孩子身上。
而大儿子这样评价父亲:他从不打骂我们,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我们,他从不说教,很多道理都是我们自个儿去悟的。
不要替孩子做决定
你以为是正确引导?殊不知,这种“控制型”育儿方式,限制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往后做事很容易被动。
你的控制欲越强,孩子的自主性就越差,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大大降低,所有决定都是你来做的,以至于日后做某个事情时,他们就会丢失责任感。
身为父母,不是皇帝高高在上,而是在江湖上混,你与孩子为伍,在同一个战线,你要学会放权,让孩子去做选择。
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周末想去哪里玩,参加夏令营活动组队,要放手让他自己去决定。
古话说:欲速则不达,有时候你越是期盼孩子成才,长成你理想中的模样,就越是跟你的愿望背道而驰,反之,你顺其自然,把紧盯着孩子的目光,从他们身上挪开,不再消耗他们,一切又朝着很好的方向发展。
梁启超的9个子女,3位成为国家院士,其他6位也是在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才俊名人,号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教育,向来是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德行影响子女,对于儿女的人生大方向,他从不干预,他说,不必泥定爹爹的话,你们自己做选择。
他一生留下2000多封书信,300多封是写给子女的,他们彼此谈人生、谈理想、做朋友。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什么呢?
是放下控制欲,不去消耗孩子的能量,不执拗于小事,与孩子成为交心朋友,多鼓励,少点抱怨指责,相信孩子越来越好,才会越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