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无言之诗 不朽之画
——赏印石图纹之美
残阳如血 巴林石《忆秦娥·娄山关》意境
文 沈建国 摄影 蔡旭荣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陆游《闲居自述》
乘物游心,澄怀观道。斗室之中,挥毫之间,置图纹印石于掌,逍遥于天地之间,观河山之伟,赏花月之秀,更叹人间真善美。
妙哉!乐哉!善哉!
石是大自然的杰作,蕴藉大美。赏石是一种人文情趣,东方人尤喜此道。中国石文化源远流长,其起始于远古,兴于周秦,繁盛于唐宋和明清,延续今日。
印石是治印之石,“寿山、青田、昌化、巴林”被誉为“四大国石”,近年又杀出一匹黑马——老挝石。印石文化是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印石具有三美:质、色、纹。质,有“六德”之说,“凝、结、细、腻、温、润”;色,五彩缤纷,娇艳而不失妩媚,田黄之黄、鸡血之红、封门之青皆为绝品;纹,包罗万象,千姿百态。余秋雨为倪东方《印石百美》所作序言云:“石是大地的主角,山川的基座,其间的美丽成分,一旦截得,实在能让我们这些普通生灵惊艳脚下,赞叹造物,感谢生存。”
印石图纹裸露其表甚少,大多隐匿于石内,切割制作章坯时偶见,以对章(章坯一分为二,图纹对称)居多。图纹石,于石色之斑斓、石肌之嶙峋、石纹之奇崛间,寻绎出无尽趣观。但凡世间景物,人文哲理,均含其内,是天之书、神之笔,绝非人之匠心所能及。故而,图纹石堪称“无言之诗”,以沉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自然的神奇;亦堪称“不朽之画”,用永恒定格了世间的美好与哲思,令每一位观赏者皆为之惊叹,沉醉其中。
欣赏图纹石应依据古代绘画要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格制俱老,气韵兼力。据此,色纹天成,妙趣横生,神形兼备,气韵生动者为图纹石之上品。
印石图纹之美,在于方寸之间见天地,微细之处有乾坤。
(沈建国,易安技艺创始人,印石和古玩收藏家,浙江收藏协会顾问;蔡旭荣,杭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新峰计划”入选人员,专业从事艺术品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