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黄崖关长城博物馆打造“时空锚点”
数字技术赋能 讲好长城故事
记者 丁晓晨
在面积仅有200平方米的展厅内,如何让观众感知长城纵贯2700年的恢弘史诗?这是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哲和他的团队最近反复思考的问题。“五一”期间,黄崖关长城博物馆的展陈将重新与游客见面,率先亮相的主展厅,将从天津境内的长城切入,让更多游客认识长城、了解长城。为了用有限的空间讲好长城故事,李哲团队认真研究以“小空间见大格局”的叙事方式,借鉴电影“讲故事”的方式,通过“透物见人”的叙事逻辑,以数字技术赋能,以学术深度支撑,“希望做出让游客觉得‘有意思’的展览”。
明长城天津段 大味至淡 久藏方识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明长城天津段的特点,李哲认为当属“大味至淡,久藏方识”8个字。该团队致力于研究长城,跑遍了1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但一直没有将太多的目光投向天津境内的长城,“可以说,我们对身边这段长城的重要性一直认识不足。”李哲大胆地引用展陈中的一句话,“明长城天津段是东部省份中烽燧最富集、类型最全面、线路最完整、选址最精妙的,是阐释中国古代传烽智慧的时空锚点。”在这里,之所以敢用“最”这个字,是基于团队对全国长城深入全面的调查。
李哲拿出一件即将制作完成的模型,在立体还原的蓟州山地间,沿着山脊上的长城线分布着一些烽火台。李哲指了指其中两处已知的烽火台,随后将模型举到视平线位置,透过其中一处烽火台望过去,中间山脊将另一处烽火台严严实实地挡住了。“我们用无人机在遮挡视线的中间山脊上寻找,果然发现了4座烟灶的遗址。”随着不同类型的传烽点被发现,明长城天津段独特的“传烽选址”证据链渐渐完整:在嶙峋的中上元古界地貌中,传烽点密集排布、巧妙穿插,形成古代“预警信息高速路”。
“我们在200平方米的面积内承载尽可能丰富的信息,源于团队十余年的田野调查。我们的调查越深入,越能理解为什么明长城天津段是万里长城的缩影。”李哲表示,展厅内大多数与长城相关的文化遗产知识为首次公开展示,这些新认知不仅颠覆了大众对长城固有的认知,更以直观易懂、鲜活趣味的策展理念,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公众可知可感的审美体验。比如,通过分析明代《四镇三关志》与实地测绘数据,策展团队清晰呈现了明长城天津段“先低矮棚屋、后包砖敌楼”的建造历程:早期仅以石块垒砌简易哨所,后期逐步升级为砖石结构敌台。展厅内,一组对比模型直观呈现了这一演变过程,让观众可以“触摸”历史的肌理。
用“四眼水井”故事讲长城精神
据介绍,此次策展,展厅摒弃了综合型展览常用的宏大叙事,转而通过长城沿线戍边将士的生活细节展现长城动人的“大历史”。一处“二道边(在长城外围建设的一道防御线)”场景中,在原址发现的文物——滚木将被展陈在边墙脚下,已经腐朽的巨大滚木与展示在眼前的边墙,都在向游客讲述彼时英勇的士兵如何抗敌的故事。
一组四眼水井、双眼水井和独眼水井的对比照片,映入记者眼帘。为什么水井眼数不同?李哲表示,留给游客的这道问题正是团队对于长城精神动人叙事的尝试。游客会发现,不同井眼数量的水井分布在不同的地方,越是靠近主干河流、海拔越低的地方,水井眼数越多。李哲说:“这是因为山区干旱时,水井眼数少的地方海拔更高、流域面积更小,会先缺水,驻守在那里的士兵就会去双眼水井打水。最缺水的时候,几乎所有士兵都只能到位于中营的四眼水井取水。这揭示了士兵在干旱时如何辛苦背水数十里到山顶保障生存。”
李哲团队位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西苑里的小小工作室,几乎被各种仪器挤满,在办公桌上,已经完成和即将完成的模型被格外精心地保护着。其中,很多模型都是团队成员、毕业的学生甚至家属亲手制作的。一件展示士兵如何在敌台脚下制作火药的模型刚刚被制作完成,模拟砖石和周围环境的部分,是已毕业的博士生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的,研磨火药的工具是李哲按照文物亲手制作的,模型里埋头工作的明朝戍边将士是李哲的母亲用超轻黏土制作的。“长城精神是什么?我们要如何不说教地用展陈讲出长城精神?我们有自信让大家看完展览后从内心生出自豪感,如果游客思考回味,就一定会对长城精神有新的认知。”李哲说。
从“时空锚点”突破时空界限
面对空间限制,策展团队大胆采用“虚实融合”策略。展厅内,丰富多元的高科技视听手段让静态展板更生动:手机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就能看到隐藏着的增强现实“彩蛋”揭示展品背后的故事;通过无人机扫描与三维建模,在展厅里就能沉浸式“飞越”天津境内的长城全线40.28公里……数字化展陈不再只是锦上添花,它将有限的展厅“搬到”万里长城的每个角落。
展厅里,有一处烟灶对比的展陈,第一张照片来自玉门关的汉代长城,一望无际的沙漠里孤零零立着一处矮矮的基址;第二张照片来自内蒙古,田字形的基座,让人不禁猜测如此设计的原因;第三个展品是天津境内明长城的烟灶模型,十字形烟道和抬离地面的点火口设计,不但让大家了解了这里的明长城,更看懂了玉门关的汉长城、草原上的烽火台与明长城烟灶的各自特点。这也让展厅成为“时空锚点”,向四面八方不同维度铺展着长城的故事。
展厅通过“时空锚点”概念,串联起天津境内的长城在长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既是军事防御的“咽喉锁钥”,又是多民族交融的见证。展览开放后还将与盘山景区、独乐寺庙会等联动,推出“长城文化研学专线”,让游客在登临古迹后,通过文创商品、数字藏品等衍生品,延续对长城精神的感悟。李哲说:“初看,惊叹于长城防御体系的精巧;再品,体悟戍边将士之艰辛;三刷,感悟长城精神。”黄崖关长城博物馆展厅提升即将完成,这座“微缩长城”也将展现出创新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