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苏州日报
钱宇澄
苏州古城除了有蛇门这处与蛇相关的地名外,还有一座在明清时期广受信众祭祀的蛇王庙。清代道咸年间,苏州文人顾禄《清嘉录》中提到:“(四月)十二日为蛇王生日,进香者骈集于娄门内之庙。”
蛇王庙原址位于娄门附近,始建年代已无考,至迟在明代中后期已有相关的记载。明万历年间,苏州人钱希言在其《狯园》中的《蛇王》篇中载“苏州城东娄门内,旧有蛇王庙”,后又云“今不知何人废庙”,说明此庙在万历年前就已存在过,但在明后期曾被废除过。清代中期,又有了蛇王庙的相关记载,乾嘉时期的苏州人钱思元在《吴门补乘》中云:“蛇王庙在娄门内,负城临水。”当代《平江区志》中也载,蛇王庙“在原娄门城脚下,水城门以南,地名毒蛇墩”。
关于蛇王庙内祭祀的对象及祈愿的目的,大致流传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庙内供奉的是蛇将军。由于附近城外多捕蛙人,为了防止被蛇咬并保佑捕蛙无患而立。据明代《狯园》中载:“常年葑门外捕蛙船数百艘,各舟持短青竹杆子,并牲酒纸马来献。献毕,复持去。每夜用此杆子开路,一切蟒毒,因尔敛迹,得以捕蛙无患。”清代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也说,由于人们都想去蛇王庙祈愿远离蛇毒,故而“道人以意为符,屈曲其形,刻板印之,分赠香客,归粘户牖,云能远蛇毒也”,特别是“渔人及捕蛙者奉之尤虞”。另一种说法是蛇王庙中祭祀对象是明初方孝孺,因敬其忠烈而祀之。清末民初的郭则沄在《洞灵小志》中云:“蛇王者即明方正学先生。”方正学即是方孝孺,书中还讲了方氏被奉为蛇王的原因,相传方氏被害后在改葬时,由于蛇蔽之,得以不腐,时人敬其忠烈,奉其为蛇王。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祭祀蛇王是为了祈愿麦收季节不要下雨,以求五谷丰登。正如《清嘉录》中所云:“人又以是日雨主坏麦,谓巳日属蛇,麦收忌雨,有此说也。”《吴郡岁华纪丽》中也解释了四月祀蛇王的由来,“四月为巳月,巳为蛇”。清代蔡云《吴歈》中有云“月交蛇位麦登场,日纪蛇生验雨旸”。
蛇王庙的建筑格局及祭祀场景,在各时期的资料上也有所记载。明中后期时,蛇王庙是“附城临水”而建,信众多以捕蛙人为主,“各舟持短青竹杆子,并牲酒纸马来献”。到了清中期,《吴门补乘》中对蛇王庙描述道:“负城临水,杰阁巍然,与毘陵檥船亭相似。前殿塑蛇将军,特假蛇耳。”清末时,依然是“进香者骈集于娄门之庙,杰阁负城,高窗临水”的景象。另按《平江区志》的记载,蛇王庙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时重修过,“原正殿楹柱间,满布大小塑蛇,形态不一”。清末民初时,此庙曾归东北街关帝庙执管。值得注意的是,清末时的信众更加趋于多元化,士绅阶层也加入到了祈愿人群中。苏州业余曲家陆宗篁在其《补过日新》中记道,他在光绪十四年(1888)二月初一时还曾代其老舅去蛇王庙进香。清末进士郭则沄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刊成的《洞灵小志》中就对娄门蛇王庙有过细致的记述,“其庙负城面河,古木周绕,榜曰蛇王古庙,又曰灵珠禅寺。壁嵌残碑,已剥若蚀”。文中还对庙内供像和陈设都作了形象的描写,另外还提到殿右另辟一室中奉有方孝孺画像。从其细节化的描述来看,他本人极有可能曾到访过蛇王庙。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蛇王庙,每逢农历四月十二日,依旧是人潮涌动的景象。当时《苏州明报》中就留下了一篇《蛇王庙巡礼》的文章,讲述了当时民众挤得水泄不通的热闹场景,“袅袅的香烟,弥漫一室。蜡烛已经点不及了,只得往冲天炉里丢去”。直到抗战时期,由于此处一度被设为警戒区域,蛇王像移奉至关帝庙。此后,原娄门蛇王庙基址逐渐冷落,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