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历史秘境中的光芒
更新于:2025-04-14 11:40:52

本文转自:东南早报

捕捉历史秘境中的光芒

——读刘登翰《一个华侨家族的侧影》

■张家鸿

为整个家族撰写一部翔实、全面、完整的传记,非刘登翰本意。时光流逝带来记忆苍白、印迹模糊、证据阙如,这困境如山一般横亘于前,让人无法跨越。这是刘登翰的自知之明,也是所有人面对历史的无奈。刘登翰在祠堂、族谱、照片的基础上,串以个人或深或浅的记忆,才把侧影擦亮之后再擦亮。基于资料匮乏的侧影勾勒,是无可奈何中的尽己所能,这是困境中的一道光,刘登翰的《一个华侨家族的侧影》捕捉到了。

太祖父澄洋公在南洋的行迹,有依据史实与资料的推测。其《自叙》中所说“始则寻经纪以谋赀”,当是做点小生意或帮人介绍、推销,从中赚点小钱。更有从己出发的想象,如何从南安西北的刘林村一路辗转到菲律宾,只能进入大历史中去考究,19世纪中叶所处的木帆船时代,让一路南下注定九死一生。“这一程海途遥远,真正的浮槎漂洋,航行时间需十天半月,甚至更长。老话说:行船走马三分命,就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顺风顺水是你的福气,而台风突袭、恶浪横生、触礁翻船、险死途中也是常有的事。”有推理,有想象,有忠于记忆的记录。以此为路径,家族的侧影更多地来自家族中人或显或隐的面容或背影。

《母亲是一座山》是整本书中最沉重的一篇,也是刘登翰用力最深的一篇。如果没有母亲,何以支撑起兄弟四人的未来?尤其是身在南洋的父亲再也没有侨汇寄来之后的暗淡时光里,母亲的隐忍耐劳是刘登翰一生无限回味的财富。“长长的一团毛线,在母亲手中会织出百十种花样,三天两日,就变成一件高领的羊毛衫,或者鸡心领的羊毛背心,或者女式的羊毛外套,或者小女孩的羊毛连衣裙……”因母亲的高明手艺与成品的精彩纷呈,那段岁月仿佛镀上一道金边,至今仍然闪闪发光。

本书之特殊在于,刘登翰运用散文的笔调,于字里行间表达浓郁、强烈的情感。不仅有冷静的学理阐述,不只是把证据如实列出,而是一再确认继承血脉之人的灵魂归属。这一路探寻有失而复得,更有得而后失,是悲苦交织、血肉撕扯的生命体验。本书的书写,是他梳理历史、回返过往的明证,磕磕绊绊、孜孜不倦地寻找遗留在岁月深处的点滴印迹。“历史可以很豁达、轻松地来讲述这个过程,然而对于其中的每一个有血有肉的过番者,此中却有一个个道不尽的椎心泣血的生命故事。”这句话正是刘登翰写作立场的高度概括。他人的历史可以戏说、演绎甚至只是冷眼旁观,自家的历史容不得半点戏谑与玩笑,因为它任意的辗转变迁都事关生命最初的来路,以及生命的最终归处。这是立场的区别,何尝不是探入其中的深浅不同?刘登翰的述说虽属个例,却具有极大的代表性。

“华侨是飘在异国天空的风筝,能够扶摇直上光耀故里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经不起雨骤风狂,音信杳然,或者坠落异邦土地。这就是华侨的宿命,无数过番客和他们留在原乡的眷属的宿命。”《一个华侨家族的侧影》的写作过程中,力透纸背的是苦累、辛劳、艰难的无处不在。刘登翰以自己祖辈的过往岁月为切入点,显露出华侨异乡困境的缩影。这是鲜有机会言说的大多数。唯有这些大多数加上荣耀回乡的极少数,才是华侨闯荡史与奋斗史的全部真实。当然,这样的启发,或许依然不是刘登翰创作的本意。以一瓣心香告慰魂归异地他乡或埋骨故土的祖祖辈辈,表达自己的惦记与敬意,方为他的初衷。

慎终追远,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它是人们于当下社会中更好地安身立命的必然前提。祖祖辈辈的拼搏与勤劳,为的不正是子子孙孙的轻松与怡然吗?阳光到来之前的风雨无阻,正是刘登翰太祖父们曾经的筚路蓝缕、勇往直前。

《靖康之败》
《靖康之败》
2025-03-25 01:09:20
唐诗里的爱情
唐诗里的爱情
2025-03-25 01:31:13
隆黛尔宫里的中国瓷
隆黛尔宫里的中国瓷
2025-03-25 03:37:38
春分应识节气美
春分应识节气美
2025-03-25 03:54:12
古人问天密钥
古人问天密钥
2025-03-25 04: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