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津港,感觉像是掉进了未来世界。无人驾驶的运输机器人慢悠悠地穿梭,稳得像端着一碗热汤。它们有个响亮的名字——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简称ART。别看它们不声不响,干起活来可不含糊。港口里有个叫PortGPTCV的大模型系统,盯着人、机器、场地,像个事无巨细的管家。非作业人员闯进来?立马识别。工人没戴安全帽?秒秒钟报警。这套系统覆盖了十多项功能,安全生产效率硬是提高了45%。谁能想到,曾经靠人眼瞪着屏幕盯安全的日子,已经被这群“数字管家”甩在了身后?
离开港口,记者们又一头扎进了天津市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这地方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干的事儿更接地气。中心联合14所高校,每年培养2000名实战型人才。啥叫实战型?就是不光会纸上谈兵,还能上手解决真问题。比如,中心跟企业搞了个“联合研发联合营销联合推广”的模式,硬是把人工智能技术塞进了各行各业。站在中心的展厅里,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像在诉说:天津的智能经济,正跑得风生水起。
另一站是南开大学。校园里,智能体开发平台成了明星项目。20天时间,这平台生出了1.1万个智能体,个个都能独当一面。更牛的是,它们还解决了大模型教学里的“幻觉”问题。啥是幻觉?简单说,就是模型有时候会“胡言乱语”,净说些不靠谱的答案。南开的研究员们可不惯着这毛病,愣是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找到解决办法。记者们围着展台,听专家讲得眉飞色舞,心里直痒痒:这技术要是推广开,得多大的事儿?
天津大学的海河大模型集群也让人眼前一亮。这套系统专为科研服务,像个超级大脑,帮研究人员处理海量数据。教授们讲起它,语气里满是自豪,仿佛在夸自家孩子。记者们站在实验室里,空气里弥漫着咖啡香,耳边是键盘敲击声,感觉像是闯进了科学家的秘密基地。
另一家叫菲特检测的公司,玩起了工业智造的花活。他们的菲凡大模型能精准检测设备故障,比老师傅的火眼金睛还靠谱。记者们戴上安全帽,走进车间,看到机器在模型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运转,忍不住问:这要是没人工智能,得多费多少工夫?
中国化学天辰公司也没闲着。他们把人工智能嵌进了化工生产的每个环节,从设计到交付,全程“智”造。工作人员聊起这些,眼睛里放光,说这技术就像给传统行业装上了火箭引擎。记者们围坐一圈,听得津津有味,恨不得多问几句,把细节掏个底朝天。
最热闹的场面出现在4月3日的“昇腾新动力 DeepSeek新纪元”沙龙上。政产学研的大咖们齐聚一堂,聊人工智能如何给产业插上翅膀。会场里,发言一个接一个,气氛热得像夏天烧烤摊。有人说,天津的智能产业就像一锅好汤,火候刚好,香味四溢。记者们一边记笔记,一边偷笑:这比喻,还真贴切。
回到天津港的岸边,夕阳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记者们站在码头,耳边是机器的低鸣,眼前是集装箱的“方阵”。有人忍不住问:这港口的下一步,会不会更智能?答案似乎藏在风里,没人急着说破。毕竟,天津的每一步,都在用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