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专家学者谈《武汉文脉》
挖掘地方文脉之根
为武汉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4月9日,在《武汉文脉》融合出版工程第一批编纂出版成果发布活动现场,专家学者认为,《武汉文脉》的出版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武汉文脉》首批推出图书共7种21册,以武汉地区旧方志为主。
盛世修典,彰显文化自信。“《武汉文脉》第一批问世的成果之所以选择整理、出版旧志,乃是因为方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编修方志是我国的优秀历史传统。”《武汉文脉》总编辑、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马敏介绍,作为现存武汉历史文化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武汉文脉》推出的这些旧志文献系统记述了武汉各地千余年来自然环境的变迁,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存史资治、内容丰富,开发利用、无可替代,对认识、研究和促进武汉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武汉文脉》顾问、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严昌洪介绍,《武汉文脉》首批推出的图书很有代表性,地域兼顾武汉三镇,时间涵盖清代到民国,内容涉及本地历史地理、文教设施和山水名胜。“我们可以通过所收录的历史文献,了解我们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的武汉,它蕴含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延续的文脉如此绵长。”
“编纂《武汉文脉》,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揭示历史文化底蕴,在展现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同时,又可以激发武汉各界人士的共同记忆和情感,为地方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是顺应时代和担当文化使命之举。”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萨仁高娃看来,《武汉文脉》是打造地方文化名片、凝心聚力的有效手段,是国家古籍保护传承事业的重要组成,也是构建历史记忆、增进文化认同的必要途径。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认为,问津书院是武汉古代文脉的一个重要载体和体现,为名重一时的讲学之地,在元、明、清三朝就已经成为鄂东文人的摇篮。此次《武汉文脉》中推出的《问津院志》是湖北现存唯一一部完整的书院志书,为读者了解湖北古代书院相关方面内容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武汉文脉》总编辑、湖北省社科院原副院长刘玉堂说:“《武汉文脉》对挖掘武汉文化、提炼武汉精神、促进武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批书籍主要为方志,这是武汉地方文脉的‘根’。”
为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图书内容,《武汉文脉》邀请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周荣教授负责组织相关学者,为每种图书撰写提要,以揭示作者生平、纂修始末、内容特点及版本源流等,最大限度地再现所收各书的原始面貌与完整信息。最终形成的文本与传本可靠的图书内容一起,出版后可谓化身千百,继绝存真,具有重要的文化积累和学术研究价值。严昌洪认为,各书提要于编志缘起、修纂经过、内容概要等一一说明;还对志书编纂者的简历、本地沿革、该书特色、史料价值、版本源流、著录情况、各处评价、庋藏地点等一一介绍,言简意赅,其实是一篇很好的“导读”,对读者了解手中的图书大有裨益。
(叶飞艳 朱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