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地“赏花热”如火如荼。荆州“花样升级”、婺源油菜花田、武汉东湖樱花节、洛阳牡丹节……“花海”成了文旅标配,但问题也随之浮现:游客看多了相似的风景,难免觉得“千篇一律”;“来来去去一阵风”,花期一过,热闹散去,乡村又回归沉寂。如何让“赏花经济”避免昙花一现?答案不在花多花艳、规模大,而在于如何用“花”讲好地方故事,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别让“赏花”只剩下“拍照打卡”。“花海+露营”“花海+摄影”的模式看似热闹,却难逃同质化的窠臼。游客走南闯北,发现各地的宣传词、商业模式甚至花田布局都大同小异。问题出在许多地方把“花”当成了单纯的风景,却忽略了背后的文化价值。比如,玫瑰只代表爱情、樱花仅象征刹那、油菜花不外乎田园,这样的解读放之四海皆准,无法承载一方水土的独特灵魂,真正的文旅竞争,比拼的是文化内涵。一朵花要能承载当地的历史传说、风土人情,成为独一无二的符号。就像荷兰郁金香背后有航海时代的传奇,普罗旺斯薰衣草背后藏着南法的浪漫,我们的花田也要讲出属于自己的故事。
要打破“赏花经济”的时间魔咒。花期虽短暂,但“赏花经济”不能“靠天吃饭”。荆州的做法值得借鉴:通过改造民宿、带动村民就业,让游客不仅能看花,还能住下来体验乡村生活;借助节庆活动推销土特产,让农产品借文旅东风走出去……这些举措的核心,是把“赏花”扩展成一条产业链,融合农业、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武汉东湖的樱花节也提供了思路——将樱花元素融入四季景观,开发文创产品,让“樱花IP”常年有吸引力。只有跳出“追着花期跑”的思维,才能让“赏花经济”真正扎根。
让村民从“看客”变“主角”。一些地方花大钱打造“网红花海”,结果游客匆匆而来,打卡而去,村民却没得到实惠。这种“政府搭台、百姓旁观”的模式注定难以持久。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让村民成为文旅发展的参与者。比如,浙江余村,通过一片油菜花田带动乡村旅游,村民开民宿、卖特产,十年间收入翻了几番。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用“花”连接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让传统农耕与现代创意结合,把游客消费力转化为村民的生计来源。只有让百姓尝到甜头,“赏花经济”才有生命力。
说到底,“赏花经济”不是比谁的花更艳,而是比谁能把“花”背后的文化挖得更深、产业链条织得更密、百姓参与度提得更高。未来的“赏花经济”,不该是转瞬即逝的流量狂欢,而应是扎根乡土、惠及民生的长久事业。让每一片花田都成为讲述地方故事的窗口,让每一季花开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让“赏花经济”四季“飘红”。
编辑: 李凌云【来源:荆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