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70-80后的网友,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的夏天,随便找条小河沟往水里一蹲,裤腿卷到大腿根,拿个竹篓子或罐头瓶,往水里一放,过一会再拿上来,五颜六色的小鱼,准会在里面蹦跶不停。
鳑鲏、麦穗、斗鱼、沙塘鳢、刀鳅——这些鱼的名字,是不是瞬间把你拽回了光着脚丫子抓鱼的童年?
那时候的乡下孩子,谁没在裤兜里揣过几个装鱼的玻璃瓶?历经几十年的变迁,如今再回老家,这些“玩具鱼”是否还有踪影,它们到底去哪儿了?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五种鱼的“前世今生”,看看你家门口的河里还剩几种!
1. 鳑鲏:从“喂鸡饲料”逆袭成“水族馆贵客”
“菜板鱼”“五彩鱼”“石滚皮”——鳑鲏的外号多的可能数不过来,每个地方的叫法都不一样!
它们扁扁的身子,像块菜板,又像是被石磙碾压过一样,在阳光下泛着蓝绿金红的金属光泽,小时候谁没抓过几条养在玻璃瓶里?
那时候它可“不值钱”,而且数量极多,随便捞一下就能捞到几十条。
抓多了直接喂鸡喂鸭,毕竟连大人都嫌弃它刺多肉少。
可谁能想到,如今的鳑鲏摇身一变成了原生观赏鱼界的扛把子!水族市场里一条品相好的能卖几块,鱼友们还专门给它造景,什么“溪流缸”“草缸”玩得风生水起。
可惜野外的鳑鲏鱼,在很多地方都消失不见了,要想再找到它们的身影,已经是难上加难了。当然,在一些水质好的地方,它们的数量还有很多。
2. 麦穗:钓鱼佬的“噩梦”
“麦糠花儿”“麦芒鱼”,这种鱼当年可是河沟里的霸主!
它和鳑鲏堪称“卧龙凤雏”,都是贼精贼精,专挑蚯蚓啃,浮漂抖得你心烦意乱,钓上来却只有指甲盖大,气得人直跺脚!
但别看它小,油炸麦穗可是“下酒神器”——酥脆得连骨头都能嚼烂。 只不过,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麦穗鱼也少了很多,但由于它们的适应能力要强于鳑鲏鱼,所以还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只不过数量不再像以前那么多了。
有时候钓不到鱼的时候,还真希望它们能来光顾一下。
3. 斗鱼:水中孔雀,不少地方都已绝迹
斗鱼,相信大家伙都不陌生。
在不少地方,它们也被称为“菩萨鱼”“铁鱼”,甚至因为体色绚丽,它们更被称为“水中孔雀”。
“斗鱼” ——这名字听着很霸气!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种鱼属于暴脾气,一言不合就开斗,为了抢地盘,它们之间会经常打斗,直到一只把另一只赶走才会罢休。
可惜后来,斗鱼和前两种鱼的命运几乎一样,农村娃再难见到这“水中武士”。
但不曾想,人家早转型成功,有了城市户口,这一点它和鳑鲏鱼的命运相似,成了城市水族馆的宠物鱼,一条精品斗鱼,竟然能卖几十甚至上百块。
4. 沙塘鳢:“呆子鱼”
这鱼长得呆头呆脑,反应慢半拍,小时候拿根竹竿绑蚯蚓都能钓上来。我们常叫它“土憨巴”“沙蹦子” 。 它们趴在水底像块石头,你戳它一下,它才懒洋洋地挪个窝,难怪被叫“呆子鱼”。
南方的小伙伴们一定还记得小时候,村子附近的溪流里面,沙塘鳢的数量很多,有时候密密麻麻,半天能捡一竹篮。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种鱼的数量也不多了,主要一个原因,就是它们太好吃了,在一些地方被吃到绝种。
没想到,因为肉质细嫩,竟能给它们带来不小的麻烦,真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啊。
5. 刀鳅:背部带刀的“水中刺客”
小时候,有谁没被刀鳅鱼的尖刺扎到过手呢?
这家伙绝对是河沟里的狠鱼,它们 背上的一排小刺,就像是一把小锯子,小时候徒手抓它,经常被扎得嗷嗷叫。因此,这种鱼也叫“割鳅”,广东、福建一带习惯叫它“猪麻锯”。
小时候觉得它身上的刺太扎手,弄到之后都是扔给家里的鸡鸭。长大后,才知道:干煸刀鳅配烧酒,那叫一个香! 只不过,刀鳅鱼现在也很难再见到了。网络上那种一把抓不住的巨型刀鳅,大都是养殖货。
30年光阴,带走的不仅是我们的童年,还有很多小鱼。小时候娱乐生活比较贫乏,经常拿它们当玩具,如今回想起来仍旧历历在目。
如今,虽说不少地方已经见不到它们的身影,但大家也别灰心!很多地方都开始逐步开展生态修复,像鳑鲏这种对水质要求很高的鱼,在老家的河道里,已经开始陆续出现,这是一个良好的信号。
下次带孩子回老家,不妨拎个罐头瓶去河边试试——万一捞到条鳑鲏,记得告诉娃:“看!这就是你爸当年玩的宠物!”
上面几种鱼,在你家乡的河里,还剩下几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