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小时候,父母做点生意,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衣食无忧。父母对她最大的支持,就是放手让她追梦。喜欢演戏?好,艺术班随便挑!想考北京电影学院?行,家里全力撑腰!在这种环境里长大,高叶的性格像夏天的向日葵,永远朝气蓬勃,咧嘴一笑就能让人心里亮堂。可谁知,这朵向日葵的成长路上,也躲不过几场暴风雨。
大学之前,她的人生像顺水行舟。可进了电影学院,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周围全是光鲜亮丽的同学,外形条件一个赛一个,高叶却觉得自己像只不起眼的麻雀。心里那股失落,像冬天里的冷风,刺得人发慌。但她不是那种被风一吹就倒的小草。比不过外形?那就拼专业!她埋头苦学,熬夜钻研剧本,愣是把自己练成了老师眼里的尖子生。毕业时,她拿到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跑龙套的机会。可她没抱怨,接下角色就扎进去,像个老匠人打磨手艺,认认真真地演,哪怕镜头只有两秒。
高叶的起点,谈不上有多高大上。她第一次拍电影,就是跟大名鼎鼎的张艺谋合作。可别以为她演了什么惊天动地的角色——就是个小配角,台词没几句,站那当背景板。可她不挑活儿,哪怕是群演,也要站出自己的精气神。她常说,演戏就像种树,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高。她不急着开花结果,而是耐心地浇水施肥,等待属于自己的春天。
演艺圈这潭水,深不见底。有人一出道就风光无限,有人却得熬上十年八载。高叶属于后者。她演过《边境风云》里的警察妹妹,眼神清澈得像山间的溪水;也演过《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李香香,带着几分市井的灵动;还有《猎罪图鉴》里的褚英子,坚韧又细腻。每个角色,她都像在雕刻玉石,慢工出细活。可惜,那时候的她,就像藏在角落的珍珠,少有人瞧见光芒。
直到《狂飙》横空出世,这颗珍珠终于被擦亮,闪得人睁不开眼。剧里的她,穿着皮衣,眼神凌厉,走路带风,活脱脱一个叱咤风云的大嫂。谁能想到,这个角色一开始压根不是主角团的核心?导演原计划是拍一部男人戏,高启强的狠、安欣的正、徐江的辣,个个抢眼。可高叶一出场,硬是把导演的灵感点燃了。她不是空有架势的花瓶,而是像个化学家,在角色的试管里不断加料。她跟主创聊剧本,聊着聊着就蹦出新点子;她给大嫂挑衣服,妆容也得跟情绪搭;她琢磨高启强和陈书婷的互动,连一个眼神都要掰开了揉碎了演。结果,她用有限的戏份,硬生生抢了全场的风头。
拍戏的时候,她跟张颂文没少“较劲”。不是争高低,而是你来我往地磨细节。有一场戏,大嫂和高启强对峙,她提议加点小动作——手指轻轻敲桌子,透着几分不耐烦。张颂文一听,立马接招,回了句更狠的台词。两人这么一碰撞,火花四溅,愣是把一场普通的对戏,拍成了全剧的高光时刻。观众看得过瘾,直呼“大嫂威武”,可谁知道,这背后是她多少个日夜的琢磨?
高叶的成功,不是天上掉馅饼。她火了以后,有人问她,成名前那些年,是怎么熬过来的?她笑笑,说自己从没想过“熬”这个字。演戏对她来说,就像吃饭睡觉,天经地义的事。戏份少?没关系,演好就行。角色小?无所谓,演活就成。她不眼红别人的鲜花,也不嫉妒别人的掌声。她只管埋头赶路,相信总有一天,路会自己变宽。
2024年,高叶的路果然宽了。她又跟张艺谋合作了一把,这次不再是打酱油的配角,而是个有血有肉的女三号——一位检察官。她把角色的刚正和柔情拿捏得恰到好处,连张艺谋都忍不住夸她:“这姑娘,演什么像什么。”电影《第20条》上映后,她的名字被更多人记住。紧接着,各种奖项找上门。电影频道的年度实力演员奖,实至名归;百花奖最佳女配提名,实打实的认可;金鹰奖最佳女配,更是锦上添花。颁奖那天,她还在片场吊威亚,接到消息时,笑得像个刚考了满分的小孩。
可她从没觉得自己已经站上了山顶。火了以后,综艺邀约像雪片一样飞来,她却没迷了眼。有人劝她多上节目,趁热打铁。她摇摇头,说自己还是老老实实演戏吧,别的行当她玩不转。她挑节目也挑得讲究,尽是跟演技沾边的。她说,演戏是她的饭碗,端稳了才踏实。